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语文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书王崧舟老师所著的《诗意语文》。拿到书后,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这几天在读这本书的第四章,题目是《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有好多地方读不懂,但越是读不明白,越想去读。
这章介绍了王崧舟老师备课《长相思》的过程,用王老师的话讲,他是经历了“精神三变”。而这精神三变的过程,我们在精心备课的过程中,尤其是准备研讨课的过程中,也能经历和体会到几分。
究竟是哪三变呢?书中指出:这三变是德国的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人的精神会有三个变化过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所谓变成骆驼,就是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你看,骆驼老是吃、吃、吃,一个劲儿吃,是不?其实它一下子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营养,多余的营养怎么办?留着。留到哪儿?驼峰里。这就叫做来者不拒,统统笑纳。
这第一变,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在做,我的做法是搜集大量的资料,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资料等等,(平时看到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可以利用制作教具的资源等,也要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是有用没用,都先搜集过来分门别类地放好,以备制作课件的时候使用。通过这些图片、文字等,我还经常能从中获得一些灵感和启发。我们平时的备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在研究课的时候,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要相对拔高了。比如我们教《鲜花和星星》这一课,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读、背课文,还要通过查找资料,再把这些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和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等进行整合,让孩子了解到花和星星的多与美。孩子在这节课后,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去搜索一些关于鲜花和星星的资料,那他们对自然宇宙的了解就更多了,反过来,他们可以比老师知道的更多,老师可以做课堂的延伸活动,让孩子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那孩子能不乐意吗?能不高兴吗?这是一个双赢的行动,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对知识的探究,也密切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变,是变狮子。书中第87页上说,“你有足够的能量了,越来越厉害了,于是,你就变成狮子了。……狮子就是唯我独尊,自己做决定,自己听自己的,并且说一不二”。这个过程,已经是备课的第二阶段了,我们开始结合搜集的资料设计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想法是层出不穷的,我习惯把每个想法都记下来,然后再进行挑癣整合。这个过程行进地非常艰难,因为我们费那么多的心思和时间去搜集资料,现在要“从三千弱水中只取其中的一瓢,那就更是难上加难、难以下手了!”肯定,否定,然后一直徘徊在肯定和否定之间,最后选取有用的材料,定好教学思路。虽然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但这也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最后我们迎来了第三变,变婴儿。书中第87页上说,“婴儿却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态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王崧舟老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婴儿态”,“我惊喜的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去许多刻意的、需要强有力的意志去设计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入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了。由教学习性走向教学率性,我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境界。而这,是否就是尼采所讲的精神的婴儿态,一个象征着‘完美开始’的精神状态呢?”
这第三种状态,王老师用的笔墨最少,他对自己婴儿态的描述,给我们留下的是个问号。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将各种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等内化为发自他内心的一种东西,并且能够实现“信手拈来”,达到了“课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厚积薄发、率性教学的境界,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尽管对“婴儿态”,我还是似懂非懂,但正是这似懂非懂,才值得我去反复阅读,反复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