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1-16 19:20:20
【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1、教材来源:

《纲要》中要求小班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于生活。《小熊种豆子》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故事,故事情节浅显易懂。我以幼儿兴趣出发,以小熊做客为切入点,让幼儿在为小熊一家选餐具的游戏中自主探索,区分物品大小进行对应匹配,引发他们思考,进一步拓展她们的经验。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

2、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需要在操作探索、亲身体验中去发现事物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区分物品大小。

2、根据已有的经验选择大小、不同的碗、勺进行对应匹配。

3、在小熊请客的游戏中,体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以幼儿的情感为主线,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

3、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的活动目标,《纲要》中提出要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为此我提供幼儿常见的可操作性材料:餐巾,橡皮泥,各种颜色的碗,勺。

4、活动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区分碗和勺的大小,难点是根据不同的碗、勺进行对应匹配。主要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共同验证来突破难点进行对应匹配。

二、说教法

本次活动的教法:主要以操作法、 游戏法为主。在操作法中,重视幼儿通过实践,交流,主动获取经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学法

本次活动的学法:游戏法。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说过: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能力总是高于幼儿现有水平,所以说: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本节活动围绕小熊一家来做客,提出问题、层层深入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重视幼儿通过实践,交流,主动获取经验,并用图谱将幼儿零星模糊的概念清晰化,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经验。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自由观察,发现不同大小碗、勺→自主探索将大小不同的碗勺进行归类→游戏“为小熊一家选餐具”→做饭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纲要》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实,在小班年龄阶段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在游戏中幼儿享受成功、体验挫折、尝试解决问题、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本节活动幼儿始终在游戏中探索、实践,建构经验,体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说课稿 篇2

一、说幼儿

我班幼儿的平均年龄在6周岁左右,平时喜欢探究问题,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特别是对玩具有着浓厚的兴趣,玩具的名称、款式、玩法、等等是小朋友经常谈论的话题,小朋友也经常把家里的玩具带来和同伴一起玩。玩具给孩子的童年增添了色彩和情趣,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谈话《老玩具我知道》,幼儿对老玩具有一定的了解。

二、说教材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事物都使幼儿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总是在向父母或身边的人寻找答案,脑袋里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为什么!本节教学活动恰恰也是根据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玩具选择的教学内容,探索好玩老玩具。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三、说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谈话教育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重要和有趣;并学习老玩具的一些玩法,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根据《纲要》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水平等实际,我将本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 了解有中国特色的老玩具。

(2) 有玩这些玩具的兴趣和愿望,并学习老玩具的新玩法。

(3) 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四、活动的重难点:

重点:让孩子认识老玩具。

难点:找出玩具不同的玩具和方法。

五、活动环节

1、激趣导入:出示课件,激发第一次认识老玩具的兴趣。

(1) 引导幼儿为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

教师提问: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玩具?这个玩具怎么玩儿?

(2) 引发幼儿玩这些玩具的兴趣和愿望。

教师提问:这么多玩具你最想玩哪个?或者喜欢玩哪个?为什么?

(3) 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学习老玩具的新玩法。

教师提问:谁能在玩这些玩具的时候有新鲜的玩法?

(4) 引导幼儿为这些老玩具分类。

教师提问:这些玩具有这么多玩法,它们有相同玩法的吗?咱们能不能给它们分类?那些事属于同一类的呢?

教师可从玩具的玩法、在室内或室外玩、会玩或不会玩等多角度引导幼儿分类。 最后:教师带领幼儿在室外玩各种老玩具玩法。

活动延伸:

教育活动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所以,我把活动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幼儿在室外玩各种老玩具玩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清理喷泉,砌井时遇到一位神奇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在她的启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明白了幸福的含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类超人体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说教学内容

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如何让学生从他们的话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从浅层次的幸福过渡到深层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课的难点。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

1.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2) 略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再引导学生用自学学习法学习课文,以前后插图的对比增加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从浅层次的到深层次的了解课文内容,以达到教学重点。

(3) 体会课文所讲幸福的真 ……此处隐藏6055个字……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⑶指名生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⒌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可让学生利用学具边分边说。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观察、辨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了除法初步认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分页标题#e#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较好地发挥了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认识除号

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⒉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⒊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此环节把“除号”的认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对除号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⒈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个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几份?“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盘分得几个?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 4 = 2”表示什么?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⒉练习。

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3 12 ÷ 6 = 2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⑵先说出图意,再列式。

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 ⒊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页标题#e#

⒋质疑。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 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 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 =

⑵把15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游戏。

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