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5-03-22 09:34:33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菱形》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2。2的内容,“菱形”是继“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四边形既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平面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学好四边形的内容,尤其是特殊的四边形,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实际应用都是很重要的。同时通过探索和证明菱形的特殊性质可以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且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一般与特殊”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验证,进而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动手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提示启发下,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勤动手,勤钻研的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可活动的衣帽架、收缩门、防护栏等),提问是什么图形,由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

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美丽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二)新知探索

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边行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板书定义):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自制教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义,同时加强了与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对比性。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菱形的动画制作过程。

出示问题

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

总结学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以及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并进一步追问: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出示求证: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证明,并请学生进行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例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性质是( )。

A。对角相等 B。对角线互相平分

C。对边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

例2: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菱形衣架,它的边长为16cm,如果墙上钉子间的距离AB=BC=16cm,

则图中的∠1=________。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定理与性质。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求菱形面积。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在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学习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线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样的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操作活动回顾旧知识,并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思考的内化,避免了传统的问答式回顾、参与人数少、顾及不到各层面学生、用时较多等问题。

【环节二】猜想发现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拼图实验,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范图(1)的拼法,分析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第二步: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在拼角时,如果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内角,学生很可能会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块,虽然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了平角,但从这种拼法中寻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取了先示范图(1)的拼法(即剪下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拼在第三个内角的两旁),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下两个角,拼在第三 ……此处隐藏14321个字……p>

二)自读探知、合作探究(10分钟)

1、这堂课从放手让学生度量本课中的五角星点C到点A、点B的距离及AB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AC/AB=BC/AC,形成初步概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线段比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然后小组合作,观察、测量、计算手中的正五角星(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不等的共四类),教师引导作有关测量(测量时尽可能精确,减少误差)。测量结果并不相等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阅读课本形成概念。

同时说明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往往要做成千上万次实验,以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数值。数学活动也是如此。可以借助计算器帮计算,发现:

〔设计意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对自读探知的疑惑明了,增强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3、 黄金分割的定义:

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0.618.

推导黄金比值。用配方法解得比值为≈0.618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合作过程得出定义就比较容易,但对于初二的学生尚未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黄金比只要接受事实即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为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也为提供理论依据。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黄金分割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对黄金分割有一个更深的认识,通过判断使学生了解由黄金分割可以得到什么。并能进行有关计算,及时发现和补救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特别提示1:一条线段有2个黄金分割点。C点靠近A端AC就是较短边。

特别提示2:黄金比并不为黄金分割所专有,只要任两条线段的比值满足这一常数,就称这两条线段的比为黄金比。黄金比没有单位。

特别提示3:必须满足位置和数量两个条件,才能判断一个点是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灵活变形公式计算 较长:全=较短:较长(根据=≈0.618进行计算)(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AB.分别能计算较长边、较短边、全长、比值)。

三)师生互动 探究作法 (9分钟)

问题探究:如何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本节难点,突破办法:如何作长度是的线段,是突破此题的关键

(1)引导学生作长度为、的线段;(2)假设AB=2,就需AC=-1;(3)理解为什么这样作。

如图,已知线段AB,按照如下方法作图:

(1)经过点B作BD⊥AB,使BD=AB.

(2)连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则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设计意图〕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难点突破是基于学生能够在数轴上作出有关的无理数,构造直角三角形算斜边的方法可以得,引入作法是为了提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黄金分割的认识.

活动1: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作法画出上图.

活动2:探索作法的正确性.自己有困难时可以互相交流,试着证明一下以上结论.教师参与其中,共同证明,加以提示.

不失一般性(作法的正确性),设AB=2a,则 BD=DE=a

还有其他的画法吗?留作学生探讨

〔设计意图〕活动1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巩固黄金分割点的作法.估计学生操作不规范予以矫正。活动2 通过上面给出的找黄金分割点的方法,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在自己的实际证明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着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

四)应用拓展(6分钟)

1、阅读111页“想一想”巴台农神庙. 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交流,然后得出结果:

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还有黄金三角形等(在幻灯片中简单提及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巴台农神庙介绍黄金矩形,让学生体会其文化价值,扩展学生的知识,简单介绍黄金三角形,同时也加深学生对黄金分割的理解。

2、再次展示另一组古今图片,介绍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深对本节知识,陶冶学生情操,进一步体会黄金分割的人文价值。

五)巩固知识,随堂练习(8分钟) (黄金分割点的另外作法)

练习1、任意作一条线段采用如下方法也可以得到黄金分割点:如图,设AB是已知线线段,在AB上作正方形ABCD;取AD的中点E,连接EB;延长DA至F,使EF=EB;以线段AF为边作正方形AFGH.点H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

你能说说这种作法的道理吗?

〔设计意图〕(1)让学生掌握更多黄金分割的作法,拓展其思路,(2)进一步判断某一点是否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练习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回顾小结(4分钟)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看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获取新知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小结,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机会,各抒己见,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A类113页:习1、2 B类 113页习 3 C类*为妈妈策划她应穿多高的高跟鞋合适?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

五、关于板书设计

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设计板书如下:

六、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情境展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生活领域的美学价值。第二部分,知识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第三部分,实践应用。目的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实践,进一步探究美、创造美,提高课堂效率。

七、关于教学评价:

本节课既注重了对双基的评价,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1、注重对学生双基的评价。如 设计的关于黄金分割定义的判断题;学生对比值的计算等。

2、注重对学生观察、动手及参与能力的评价。如欣赏各种美丽的图片并观察特点;动手测量并计算线段的比;探讨黄金分割点的作法等。

3、选择生活中的问题评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如帮妈妈设计高跟鞋的高度问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