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文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三月份就上完了这篇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我设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体现略读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将本单元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自读概括、默读思考、角色转换、体验创新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具体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一开始,我就用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我用课件出示题目:全世界各国之间通用的话是什么?在学生们纷纷猜测“普通话”、“英语”等等时,我公布了答案“电话”。接着,我再出示一道题:狼来了(打一水果)。当学生想了半天不敢举手时,我说出了答案“杨桃”,孩子们愣了一会儿,马上有人说出了原因:“哦,狼来了,羊还不赶快逃!”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告诉大家:“有时,思考问题要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我导出了课题。
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使学生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回答,我完成板书: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再让学生对照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自学交流,深入文本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后,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3、找到你的学习伙伴进行情境表演。
让学生模仿画师或其他人的语气夸夸小徒弟时,学生模仿得像模像样:有的学着画师泰然自若的样子说:“画得妙极了,真是我的得意门生!”有的学着大徒弟调侃说:“你虽然年纪最小,可作画的构思却让我不得不服气,我都要称你为师兄了,这可不得了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三、漫谈创新,拓展延伸
在结尾的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原来学过的一些故事,如《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一下,你曾经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想出了什么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回忆片刻,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们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吊扇的叶子上去了,怎么也弄不下来,我灵机一动,打开电风扇开关,球随着叶子的转动,啪地掉了下来。”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孩子们受到启发,又说出了很多像这样的例子。
趁此余温未凉,我进一步启发,谁有好的方法画一座山,表现出山很高?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山高的画法。真是个个叫绝!
本节课我三月份就上完了,从课堂情况上看,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自学交流、采访、表演等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会不会变成了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呢?会不会只是关注了培养学生创新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呢?是不是“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呢?怎样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呢?
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还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强朗读的训练。如画师说的一段话,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以画师的语气来读,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小徒弟的画的妙处。
2、结合关键词句的训练学习课文内容。可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起伏的山峰和若隐若现的骆驼,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才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
3、课后练笔,加深体验。在课文教学结尾处,“两个徒弟恍然大悟。”他们到底悟出了些什么呢?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简短的续写,主要写写两位徒弟的感受。这样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体验两位徒弟的心情,来加深故事带给我们的道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们:
本节课的设计其来有二:一是结合我校的《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第二,本课位于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学过,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上一节“大阅读课”上,而这正是符合课标要求,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说说教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金波爷爷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韵深深吸引,越读越喜欢,尽管知道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师执教过,自己的教学构思很难超越他们,但因喜欢还是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自己阅读课的文本。
说说目标:
1.在读中品词品句,感受叶和树的和谐美。
2.在读后片段仿写,体验读和写的和谐美。
说说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美读课文,还欣赏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类似的美文,通过朗读体会到文章的美,努力实践以学生的“美文朗读”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灵性的朗读、对话营造诗情新课堂,让学生乐学愿学。针对教材,针对目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从三个版块推进:
版块一:赏读旧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诗意的学习氛围的,因此,开课伊始,我说:“同学们,金波爷爷最喜欢小朋友了,这一辈子为我们写了很多优美的诗歌,编写了好多好多好听的童话故事,其实,同学们也读过金波爷爷的文章,就是我们学过的《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让我们再次来赞美这片美的叶子吧。”当金波画面出现,当学生身置此景,话语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此处隐藏8698个字……生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写作方法。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少年王勃》:
营造资料搜索环境,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积极鼓励学生继续上网冲浪,在网上进行拓展阅读,拉近学生与王勃,与滕王阁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享各自的新发现,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另外,我将推荐开放的、具有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系统整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说教材】
《海底世界》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普类文章,主要介绍了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这篇文章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1—2):主要介绍海底的奇异景色;
第二段(3—5):主要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写“是否”等词语,理解“窃窃私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会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
4.知道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点】
1.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2.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
(把这两点作为重点的理由是:奇异是第一段的中心词,有利于文章知识的集中与拓展;排比式的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排比的好处,还可以积累写作经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是能够具体地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说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教学目标,我安排了2课时来教学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学会“否、窃、汪”3个生字,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具体了解海底奇异的景色,感受海洋的奇特。
第二课时:学会“肌”等5个生字,理解“梭子”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秘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海洋意识。
【说学法】
科普类文章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觉得在这堂课中: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体现了学生为本,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的新教学理念;其次,“感情朗读”能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出海底景色的奇异,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形象表演或者声音模仿既是对抽象文字的具体反应,又是培养学生其他能力(比如表演能力)的一个契机。
【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能更清晰而又形象的了解海底的奇异景色,除了用“朗读品析法”和学生进行交流以外,我还较多地应用了电化教学,如:利用投影片展示海底的景色,用音乐感染学生,用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结合上述,我设计了5部分来完成我的教学:一、放飞想象;二、眼见为实;三、侧耳倾听;四、总结全文;五、作业布置。具体过程如下:
【说教学过程】
一、放飞想象。
播放一段海浪与海鸟相伴的音乐,引导学生静静聆听,在脑中自由想象。欣赏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大海的样子等。(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学者了解学生对大海的已有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机地进入课堂)
二、眼见为实。
播放录像,感受海面的波涛澎湃。
1.联系画面,理解“波涛澎湃”的意思。(形象而直接)
2.设问句激疑:你可知道,大海深处的景色是怎样的吗?海面上虽然波涛澎湃,海底却是一片宁静。若不相信,就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海底宁静的原因。(这样自然地就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本)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海底:宁静
3.请生再读一读课文,可以探讨,看看海底还是怎样的?
在给予一定时间讨论的基础上,集体交流,同时板书:黑暗。
录像展示,进一步感受海底的黑暗,然后由录像作为引线,使学生认识海洋中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对于深水鱼,学生是相当陌生的,录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不用过多的解释,学生就了解了,既解决了领悟的难点,又能够记忆深刻)
三、侧耳倾听。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师边说边出示这一句子:
1.认识生字:否,强调它的发音。
2.引导学生认识设问句及其特点:自问自答。并请生说说设问句。
播放一段很轻的声音,请生聆听:听,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
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做做“窃窃私语”的样子。
那么这些声音是怎么样的呢?请生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相互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其实,在评价的过程中,就已经引导学生如何朗读了)
3.出示句子: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1)齐读。
(2)分析句子的结构:总分结构。
(3)体会运用比喻形式的排比句的好处。(这一部分主要引导学生从读当中去领悟,一是感受声音的形象,二是了解声音的种类多。)
(4)认识象声词:嗡嗡、啾啾、汪汪。能模仿再写出3个象声词。
(5)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落实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对于一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降低难度,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
集体交流,互相评价,独立修改。
(6)再读一读,背一背这一句子。(分散背诵难点)
4.除了这些声音以外,海底的动物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自由继续朗读课文。
5.设疑:海底不是宁静的吗?为什么又要描写这么多的声音呢?引导学生理解:宁静不是死寂,能够听到这么小的声音,更能体现出海底的宁静。
6.请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学有余力的可以试背诵。
四、总结全文:
海底的世界是黑暗的,又是光亮的,海底的世界是宁静的,又是热闹的。海底是奇异的,还是丰富的。(板书)
请你自学课文3—5自然段,了解海底是丰富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3、4题。
2.自学3—5自然段。
六、板书:
海底:宁静——热闹
——景色奇异
黑暗——光亮
此板书的设计在于: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构清晰。
我的整个过程设计,不仅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受海底的奇异景色,更通过直观的录像去感知,初步唤起了学生的海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