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五课,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的较量,表现了狼的狡猾和屠户的机智、勇敢。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情节结构,体会文章寓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探究,加深课文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与坏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3. 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情节结构
(2)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说教法 诵读指导法 分析点拨法
三、说学法 诵读法 勾画法 讨论法
四、说过程
1.激趣导入,丰富知识 (1)讲述狼的故事 (2)介绍与狼有关的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豺狼虎豹、狼吞虎咽)
2.介绍名著,开阔视野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初著名小说家。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识,“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片小说491篇,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
3.突破基础,把握文意 (读+译)
(1)读 ①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②听读课文,正确断句;③学生试读,他人点评;④全班齐读,整体感知
(2)译 突破字词,意译全文
4.研读品味,把握主旨 (出示课件、小组讨论、学生表述、教师个性点拨)
(1)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文中式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人”
(3)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顾、奔、驰、持、暴起、劈、毙)表现了屠户的机智
(4)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会战胜狡猾的坏人)
5.课后写作,提升能力 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狮子和兔子》是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站在一般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角度去钻研教材。通过研读,我认为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我班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已能自主地阅读浅显的文章。因此,根据年段目标、教学要求以及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总的教学目标:
1、练习用“认—想—写—用”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识字。认识生字13个,“痒、尽、蹲、羞、叮、嘻、凭、脾”。会写生字9个,“群、咬、疲、怒、讨、厌、醒、解、决”。
2、朗读课文,理解狮子、兔子对话的意思,认识解决问题要冷静、动脑筋想办法,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的道理。
3、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第8自然段兔子对狮子说的话:“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总结了狮子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的原因,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篇幅较短,看似浅显易懂,但含义深刻,特别是对兔子这个智者形象的掌握还不完全,比如理解“兔子对狮子笑什么?”这点,如果不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一种善意的笑,而会粗略地理解为兔子在嘲笑狮子。
四、说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练习用“认—想—写—用”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识字13个。学写9个生字,集中指导“群”字和词语“讨厌”。
第二课时的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继续学写生字,在语言环境中体会“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狮子和兔子对话的意思及其心理活动。
3、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
五、教学流程: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以下是我的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默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学习品读课文之前,以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回忆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来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第二环节: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品味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根据本课内容我注意培养学生在细读课文中总结出狮子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感悟动脑筋的重要性。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我是这样思考的: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第3自然段讲了狮子被蚂蚁咬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办法赶走红蚂蚁。与后面4到8自然段兔子教狮子动脑筋后解决了问题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狮子是在凭力气和发脾气在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来指导孩子朗读。学生找到了答案以后,我就让他读一读,再让其他学生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我再引导这时的狮子是什么感受?再让一个学生来读,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读“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这句话来体会狮子的愤怒。最后让男孩子当当这只被红蚂蚁折磨的狮子来读。设计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让孩子理解狮子凭力气和发脾气是没有 ……此处隐藏14883个字……伯高的家里去哭吧。
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
这就是礼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礼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我们以后慢慢来认识。孔子推崇周礼,所以孔子最为崇拜的一个人就是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晚年的孔子,很寂寞很惆怅,你听他感叹:“唉,我老得不行喽!我很久没有再梦到周公了。”年轻时,孔子就立志学习周公,对于周公的丰功伟绩,对于周公推行的礼乐制度,常常是心向往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年老的孔子看着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看到世上的人心一天天地变坏,与他自己的理想越陷越来越远了,就这样感叹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我们经常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具体表现在:
一、 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谁,就是我们前一课中说的季氏将伐颛臾的季氏,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他的势力很大,几乎垄断了鲁国的政权。他家里的庭院里有六十八个美女在跳舞。当时规定周天子可以享受八佾的待遇,一佾就相当于一个队列八个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个人。诸侯王可以享受六佾,四十八个人的规模给他跳舞。诸侯底下的卿大夫,可以享受四佾的规模。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给他跳舞待遇,现在却超越了等级搞起了天子的排场,严重地违反了等级,孔子听说后就非常愤怒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忍受呢。后代也有学者认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季氏这种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二、 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
我们来看课本第8页的论语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我们回想一下上课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征伐这样的事已经从大夫出了,看来这个天下已经是无道了。再看这段论语的下面的注释中写道了,季氏的家臣阳虎操纵鲁国的政权。看来社会各阶层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课本第7页论语6.25)酒杯啊,酒杯,这还是酒杯吗?君啊君,还是君吗?臣啊臣还是像个臣的样子吗?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说如果让他从事政治,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正名”。我们常听到一个成语“名正言顺”,意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我们一起来读课本第8页的论语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你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是正名。子路这个直性子立马蹦出一句话,说老师也太迂腐了,竟然去做正名这种事。看他老师也不客气地说,子由啊,你太鲁莽了,君子对于自己不懂得的东西最好保持沉默,你不懂怎么能乱说呢。这子路是孔子门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听说子路刚来孔子这里的时候,头上插了两根公鸡的羽毛,身上佩着野猪的牙齿,一看就是个很野蛮的人。他为人豪爽,性子直,一听老师要去干正名这种事,觉得老师也太落伍了,都什么年代了呀,还正名。那孔子为什么要正名呢,他就是要规定各个等级他们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让天下人都各守本分。君按君的标准去行事,臣按臣的标准行事,父亲按照父亲的标准来做,做子女按子女的标准来做事。用他的话来讲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来看课本第8页的论语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要使天下秩序进然,各守其分,等级分明,首先要使人能做到“仁”。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前没有人把“仁”提高到一个哲学的范畴。他认为仁是礼的根据,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回答。下一课我们将着重讲这个“仁”。在这一课中,孔子的最为得意的弟子颜回问老师,什么是仁这个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7页的论语12.1颜渊问仁……
孔子回答他: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这样就是仁了。但是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是人的一种自身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别人强迫你去做,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四句话。你看这样四句话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是否合适呢。我想这几句把人的创造性给压制住了,我们现在不是讲创新吗,如果完全遵照这里的规定去做,还会有创新精神吗?其实孔子要求人民这样做,是为了统治者更好地统治。
这里讲的是仁,仁的基础是什么?根本是什么呢?孝悌。对父母孝,对兄长尊敬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了。我们来读课文的第9页,论语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就是有若,字子有,鲁国人,他比孔子小33岁,传说长得像孔子,孔子死后有若曾受到同学的推崇,孔子去世后,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若就是其中之中。可能这就是有若讲给他的弟子听的,所有在此尊称他为“有子”。
有一天子夏也来问孝: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比较热衷做具体的工作,有什么体力活他会一卷袖子说:我年轻我来。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说,你辈分高,您老先尝。可是孔子却这样回答他,请看课本的第9页的论语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要从内心出发,是内在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形式,不是表面的功夫。
在父母生前要始终和颜悦色地对他们,那么在父母死后呢,还要为他们守丧三年。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对孔子说了,老师这三年不也太长了一点吗?一年不也够了吗?我们来读这则论语,课本第9页论语17.21宰我问:……
我们联系现在的丧葬来谈谈这则论语吧,我看宰我的观点是有道理了,死则死矣,不必为他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对吧,与其在死后服丧不好在生前做得更加孝顺呢。
以上我们讲了仁,讲了仁的根本基础。仁是礼的内涵,没有仁的礼称不上礼。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课第10页的论语17.11 3.3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看来孔子反对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的做法。礼乐需要有一个灵魂,它们的灵魂便是仁,是人的内心中的真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