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3-21 15:03:37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间为一节。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维吾尔族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读熟课文,积累“铺天盖地、载歌载舞、美不胜收”等词语和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从而感受到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以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美好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学习他们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由于本课文质兼美,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感情朗读,了解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其民风民俗。难点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维吾尔人的高尚品质。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出示维吾尔民族风俗的录像、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理解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以及体现民俗的图片歌舞录像片段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起感受了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教师播放视频歌曲)然后我自然过渡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环节(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师生共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用平时一贯采用的一圈二点三画四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词句。尤其维吾尔的特色语言要结合课下注释去理解。2、在读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文中最能体现维吾尔人性格的语句是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环节(三)默读课文,快速提炼概述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及关键词,学生感情读,教师适时板书(豪气乐观、酷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

【通过默读课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结论。】

环节(四)重点研读、品读、感受民俗、体会情感。我将这样进行:

1、学生找出最感兴趣的部分读,哪些语段语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是怎样理解的?如何读好这些句、段。

2、学生讨论汇报到酷爱土地这部分时大屏幕显示出课文第一幅插图,边看图边理解相关词句,并指导朗读其中的比喻句“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积分韵味”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来,而后发散思维,练说比喻句。

3、当学生汇报到维吾尔人爱美这部分时,我会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闭目听老师的朗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师打出屏幕显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一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发散思维你想用哪些词语赞美?之后同学们再用文中的词语来读、品、悟,就水到渠成了。紧接着师很自然地播放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的录像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谈感受、做总结,而后再品读、赏读,学以致用。

【积极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环节(四)质疑问难、总结全文这样更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而后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有以上的环节作铺垫,再理解中心句的含义就轻而易举了。(教师板书虽苦犹乐)

环节(五)拓展延伸

欣赏维吾尔风情的图片,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本课在音乐声中结束了,同时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不同地区民风民俗的信息资料,拓宽知识面。另外,课下可积累好词佳句。也可写写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将作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拓宽作业渠道,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作业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四、说板书设计:

9、和田的维吾尔

豪气乐观

酷爱土地 的维吾尔人

爱 美 (虽苦犹乐)

能歌善舞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此板书体现了文中的教学重点,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 ……此处隐藏16439个字……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习。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近,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习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平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