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以及在线的所有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选择这一课后,有点犯难了,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没有的部分,也是上网查资料中很少、近乎没有任何资料来源的一课,我心里压力也很大,可是我又是幸运的,在朋友的帮助下,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个知识领域中,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应该怎么教,这才是我真正的收获!真诚的谢谢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和朋友们,我想今天说课精彩之处,来源于他们的智慧火花的闪亮……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们: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很敏捷,活泼好动,经常给我很多惊喜!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经常做折纸、转风车等手工活动,从中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知识,三年级又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本次的学习,在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3、情感态度目标:A:学会按一定的角度有规律的旋转,得到漂亮的图案,学会欣赏数学美。B: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课的伊始,我采用了辉煌老师的建议,通过学生演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转的事例,让孩子们对图形的旋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认识,这样联系生活学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播放课件):出示一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可是通过我试讲后,发现学生对于旋转角度的掌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困惑,因此我觉得再次教学本课,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旋转的角度。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奠定基础。
在观察演示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1、演示教材53页风车的图形, 做为动画出现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清晰的看见旋转的过程。学生很轻松的就把53页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页1题强化中心和方向的问题。
3、演示的是54页2题关于怎样判断旋转角度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旋转方法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就提出来,是否强调逆时针旋转的问题,当时我就很困惑,我寻求到辉煌老师的门下,在辉煌老师的引导下,我再次细读教材,进一步明白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并且把这部分知识渗透在开篇和学生演示蜻蜓的时候。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课。它是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以及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每天气温的变化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因此,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的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时,应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收集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思维能力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3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活动的过程中,从中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二、说教法
温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性认识?我是这样设计的:
1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数学的志趣”。
2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
三、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我教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敢于创新。让学生自己探索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意义。另外,教给学生养成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手段
恰当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图的配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诗一般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使学生乐学,爱学。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交流信息素材,
新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谁愿
关于温度,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温度有关的知识,
第二环节操作观察,主动构建
1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你们想当天天气预报员吗?今天老师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北京-2~5℃表示什么?
(2)-2℃表示什么?
让学生自主解决,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2认识温度计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温度,那它是怎样得到的呢?是啊,它们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温度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和疑问说一说。学生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上有刻度、水银指示柱,并会读写温度计。
3用温度计
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下面我们用自制的温度计把这几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表示出来。重点引导学生对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样。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4感受温度的高低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别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并猜一猜两杯水的温度各是多少?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一测两杯水的温度。
5温度大小的比较
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拉萨的气温,你能读出来吗?拉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3℃,最低气温是零下20℃。让学生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是-20~-3℃。-20~-3℃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为什么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用课件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比较另两个温度的大小。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个针对性的练习:
1出示第一题让学生结合温度计读出个城市的气温,并加以比较,通过想一想,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
2连一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到同一样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温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读一读,通过读一读,使学生知道,温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4试一试,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要标出个城市的气温,应先确定0℃。
第四环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温度中的学问,现在你对温度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