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主要是科普说明文和神话故事,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是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这一要求在以往各个年级学习中已反复出现,应该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单元的学习更强调的是在默读中思考课文大意,品析重点词句,进行圈画批注。这就必须在课堂学习时注重方法指导与实践。
课文通过“ 蛇能保护庄稼”、“ 猫有利于苜蓿生长” 等具体事例, 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只有研究它们, 掌握其规律, 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科学道理。
文章文字浅显,道理却深刻。全文分三节。第一节讲述蛇与庄稼的关系。先介绍整个事件,洪水过后,即使风调雨顺庄稼也歉收,老农买了一批蛇放进地里,庄稼获得丰收;然后借助老农的口道破蛇与庄稼的关系。第二节讲猫与苜蓿的关系。也是先通过事例说猫的多少与苜蓿生长的好坏有联系,再从蜜蜂与苜蓿、田鼠与蜜蜂、猫与田鼠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说明猫与苜蓿是如何产生联系的。第三节列出了四种简单联系,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并列举了随地吐痰与传染疾病的联系,最后点明中心:只有了解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事情办好。
本课寄意于物,寓理于事,语言浅显,结构严谨,讲求推理。由于整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知识及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 便为学生读懂常识性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自主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并积累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练习自主解决,对于重点词语的意思还需在课堂中给予一定时间,结合课文具体语境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工作。这时的预习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还可以促使他们了解课文大意,进行质疑问难,并且适当搜索、阅读相关资料,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更应注重思维训练,加强品词析句能力的指导,学习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如抓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学习阅读常识性课文的方法步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段的意思;表达阅读后的独特感受等。
在明理方面,学生对于保护生态平衡这一主题已有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但由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要弄懂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复杂联系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需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教学设计予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
本课有三个生字:“啸、苜、蓿”,还有若干个多音字,如“风调雨顺”中的“调”读tiáo;“淹没”中的“没”读mò。五年级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完全可以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字词教学。高年级的字词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应养成遇到不认识或吃不准的字,主动查字典自主识字的习惯;并在课堂上适时展开交流。
另外,对于“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均放在课文具体阅读环境中,各有侧重地理解与积累。有的可在观看录象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如“海啸、倒灌、歉收”等;有的可以查字典理解,如“风调雨顺”等;还有的可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如“显而易见、规律”等。另外,课文中“奇怪”一词有着多种含义,教师更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分析一词多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目标二: 在默读中思考,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默读课文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五年级的默读要求应相对于前面的学习有所提高,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默读课文,圈划词句;默读课文,质疑问难;默读课文,进行批注等等。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默读学习通过评价加以点拨。总之,单元目标的落实需扎实有效,且需在课内落实。
目标三:认识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初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认识阅读常识性课文的一般步骤:初读, 概览全文, 整体把握文章所说明的知识;细读,抓住具体事例,理解重点词句, 掌握有关的知识、道理, 并了解其说明方法。为此,课堂中可以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课后,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运用作者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目标四:初步了解世上万物之间存在着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懂得研究事物之间联系,掌握并遵循其规律的重要性。
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在语文课上学习科普常识性的说明文, 是为了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 接受一些正确的科学思想。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研读,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只有研究它们, 掌握其规律, 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科学道理。为此,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观看有关录像, 聆听老师解说, 默读文章理解, 展开小组讨论, 组织语言阐述, 让学生自然、主动地接受新的科学知识及思想, 进而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 科学思维方式的巧妙渗透
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世上的万事万物, 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了教材的科技因素, 以“复杂联系” 为重点, 动用多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去探究“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 掌握规律, 才能看准问题、做好事情”的道理。
蛇与庄稼是复杂联系, 我的教学由二个“奇怪”入手:—是洪水过后,庄稼歉收;二是放蛇入田, 庄稼丰收。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弄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随后,我让学生观看录像“海啸——水淹——蛇死——鼠狂——歉收”, 从感性上认识到是起决定作用的“ 中间者”——田鼠,把“蛇”与“庄稼”联系在了一起, 从而也就认识了何谓“复杂联系”。
猫与首着是更为复杂的联系, 我让学生结合读文设 ……此处隐藏1153个字……容,反复推敲重点词句,记录自己的疑惑和体会,也可以查找一些资。同学们会随着语言文字进行特殊的旅游。根据这些要求,我以我校一贯坚持的培养学生十大创造性学习习惯为核心,努力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尽力把读的时间,说的机会,问的权利,评的自由还给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教学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二是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 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复述故事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本课教学的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 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 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教师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设悬: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意图:回顾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展示图片,给学生设置悬念,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学生观看动画)
[意图:用动画课件展示这一过程既直观又形象,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看后,教师问: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从编者的编排意图上看,九册第六组导读中明确指出,训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且强调要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2)从前后知识的贯通上看,初中第三册编排了《白杨礼赞》,训练重点为“初步理解托物言志,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可见,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具备合理的认知基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
(3)从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看,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2.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教学设计的特色
1.课时划分。
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第二课时:读写生字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结束,虽然没有进行中心思想的概括,但因为有大量、有效的训练,已是水到渠成。
2.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北方特有的树种——白杨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又再现当年军垦战士垦荒的情形和他们的光辉形象。最后还采用今日新疆繁荣、美丽的景象的画面。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先直奔到与文章的重点段有密切关系的第14自然段,然后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教给学生分析文章、归纳主题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略读课文,让学生先从文章中抓取基本材料——爸爸的三句话,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获得有关主旨的初步认识——介绍白杨,教会学生抓取重要材料的方法。
第二步,精读三句话,作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前文,抓重点词、关联词,分析、讨论、修正关于中心的认识——赞美白杨,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品味,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第三步,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反溯前文,深入挖掘作者欲说还休又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从而第二次修正主题,真正把握中心。教会学生抓重点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四步,对重点段(第16自然段)展开讨论。先自己提出问题,继而根据画面、背景材料展示出的生动内容回答。在语言训练中深化对中心的认识。教会学生多方面摄取信息,尤其利用背景材料解析文章的方法。
3.训练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时间,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字的学习。出示“疆”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写“疆”字要注意什么?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
(2)词的学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白杨的特点是“直和坚强”,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都说上,并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品味理解。又设计填词和关联词的练习,请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3)句的学习。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段的学习。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开展同桌伙伴学习、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进行说的训练。还教给背诵方法,限时记忆。
(5)篇的学习。学生读书时本着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训练原则,在经过逐段的学习后,围绕爸爸的情感线:沉思—严肃—沉思—微笑,提纲契领再次回归整体。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