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3-21 09:25:35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动(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课程目的

1、教材的地位作用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纪下册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的一篇书信,作者描绘了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壮丽的景致,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事退隐的高洁志趣。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过程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关键词语。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寄情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3、重点难点

积累许文言词语,欣赏文中之景。细心品味感悟文中之情。理解文中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法能够使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的统 ……此处隐藏2127个字……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种感悟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等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3、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重点语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③ 情感目标:体悟作者爱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更赞美湘西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教学、能力训练和思想感情教育三个方面,结合散文的教学特点而确定的。

4、教学重点:

三个目标各有侧重点,均是教学重点,因为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

5、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借语言文字所抒发的是主观感悟。学生阅读、欣赏作品,同时会产生感悟,这是一种对作品的深层理解,它需要学生以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和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学生无法体悟作者的主观感悟。

二、教法:

1、台阶情景教学法:

叶圣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形象去进行的。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教材的情与理。台阶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若干个台阶式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达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本课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创设情境,以湘西美丽的风景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向往与热情进入文本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又层层设疑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物”,感受“情”,了解“理”,发展“智”,达到意境教学的目的。

2、目标导学法:

围绕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式”阅读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现象,总结规律。它符合教学论中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感悟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写景文字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鼓励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几幅有关湘西美景的画面:青山绿水图、悬崖峭壁图、急流险滩图等。)

教师边展示边导入:湘西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不仅出生在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边城》一文更以恬淡优美的文笔展现了这块神奇、神秘的土地,令人向往。同学们,愿意跟着老师去湘西的白河走走看看吗?(生:愿意)(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原理:这段导语,通过引进画面作为媒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自然风景的同时情绪被调动起来,产生向往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问题情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围绕白河,作者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作者又描写了哪些人物?意在表现什么?

感悟的前提是熟悉文本。以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的形式完成文章的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简单评价(读音、节奏)。考虑到本文写景的语言优美、富于变化,个别字词学生阅读、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而且字词教学作为基础教学不可以全盘否定,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正音、释义(结合语境)。

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围绕以上两个问题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收获,从而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边总结归纳边板书)

设计原理: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设疑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读后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谈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探求(互动情景):

步骤:

①要求学生在速读课文中自悟质疑。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力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每小组推荐1人,提出小组内讨论中仍不懂的问题,供全班探究。

④全班研讨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此时,教师应根据同学们的提问进行归纳,然后提出共性的、学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涉及文章主旨的问题供全班研讨。如:A、如何理解悬崖于河于水是伟男子,于生命却不是胜利者和自豪者?B结尾“岁月依旧而去而来。白河依旧而去而来。人类的脚步与歌声依旧而去而来。”表达什么意思?C文章题为《白河》,只写白河壮美的风景即可,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设计原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与交流等能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关键。因而教师要精心组织: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形式的整合,合理分组,明确合作任务,组织全班交流等。同时,教师也应深入到每个小组,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上4个步骤,通过学生读中质疑、合作探究、积极讨论、主动发现、得出结论,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有助于学生将作者的主观感悟转化为自身的感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四)、品读课文、体悟情感(成果情景):

要求: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或深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原理: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举措,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跳出课文、拓展延伸(拓展情景):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的抗争、融合中不断前进着。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如何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设计原理:这一问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现实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态度,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师小结:

本文以恬淡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感人的是:白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湘西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质,他们既与自然顽强地抗争,更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作者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渗透在字里行间,情景交融:景美人情更美。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