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时间:2025-03-11 09:15: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说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生字词;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

2.过程方法:理解课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重点]

理解本文写景的方法;

[难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交流法。

  [学法]

1、圈点批注。

2、诵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回忆童年最有趣的事,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四、合作探究:

1、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百草园中哪些景、物很有乐趣?乐趣体现在哪些词语上?画出这些词语;②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些角度描写百草园的景、物?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从低到高、从静到动、由动物到植物

2、默读课文3至6段,思考:①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②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7、8段,思考:①这两段写了什么?②画出写捕鸟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如:能把“便罩住了”的“罩”换成“盖”吗?

4、齐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一段的三个“也许是因为……”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5、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边考虑:“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如何呢?

6、分角色读课文第13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读叙述部分)读完后概括:①这几节写了在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②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

8、讨论主题:课后练习一3

五、拓展延伸: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写景?

六、布置作业: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一篇小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对课堂教学的构思: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0多岁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恋歌。

教材内容: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告诉我们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含蓄的表达了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的哲理。

教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升入初中首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部分含蓄难懂,同时从初一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决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生字、新词基础上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问题的习惯和方法;3、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纯美童心。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景物、人物描写。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度。

二、说教法

1、方法:朗读:启发

2、依据: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渐熟悉课文内容:逐渐产生共鸣;逐渐接近教学目标。启发: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归纳解决问题;能产生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童心共鸣的教学效果。

3、教具:录音机,配乐朗诵,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读:粗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细读关键词句,在读中体味作者情歌;在读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长的乐趣。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细细品味“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精读的词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达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预习:解决字、词、句。

解题:解决文学常识。

第二步读:熟悉课文,产生共鸣。

第三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百草园”。

(板书三个方面内容)

醉人的自然景观:(新)

从百草园迷人的历史传说:(奇)欢乐乐人的雪地捕鸟:(趣)有趣

第二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1、巩固新知:听写词语。

2、读课文,拾取感性线索。

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味书屋”

(板书五个方面内容)

陈设单调

先生博学

到三味书屋读书枯燥枯燥无味

园中自由

画画珍惜

第三步迁移:让学生讨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对比:“百草园”快乐,“三味书屋”枯燥。

关系衬托:“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无味。

和谐:“百草园”热爱,“三味书屋”追求。

“关系”的选择,“情感”表现,教者不必主观归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选择,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一部分是“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即“百草园”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束缚。

板书在授课中同时进行,具有形象美。

《从百草园到 ……此处隐藏18547个字……、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百草园》是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周围景物的习惯,逐步提高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百草园》是该单元中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的重任。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通过描写景物和叙写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乐”园,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感情。体现了鲁迅广泛的生活兴趣和聪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儿童情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后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同志说得好:“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而且写景细致、有序,极为形象传神。为此,在课文讲读教学中,可采用读文品句赏析、读文表演等方法进行教学。

“观察欣赏花鸟虫草之乐”部分课文,作者采用一定的写作顺序,着力从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方面人手进行细致地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百草园趣味所在。在读文中品句赏析能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意会百草园“春”、“夏”、“秋”之乐。

“雪地捕鸟”的过程运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些动词都很普通,但又十分准确、传神地展现了雪地捕鸟全过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玩的乐趣。教学中可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捕鸟的过程,屏幕上预先播放“雪地捕鸟”的插图,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对照“图”文,进行评论。采用这种教法,既能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根据课文特点,拟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从重点段人手,指导学生背诵。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课文内容。启发引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在朗读时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背景。设计话题由讲述童年趣事导入,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简要介绍《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更能滋长热爱自然的情趣,有助于作者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和“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去”的恐惧心情的理解。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朗读全文寻找中心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即文章从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乐趣和冬天百草园的乐趣两方面展开。

3.读文品句,突破重点。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部分这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通过带着问题读文(听录音)、讨论,品句背诵明确:本段写景的合理顺序,用形象传神的词语来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园“无限乐趣”,使学生感受少年鲁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爱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读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园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乐趣无穷。冬季比较无味,大雪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趣味。课文中“雪地捕鸟”片断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精彩,用词极为准确。在屏幕上显示捕鸟“插图”,请学生上台来表演捕鸟的过程。通过几名学生的不断补充,让学生掌握捕鸟的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

5.解读语言,体会情感。文章最后一段话是文章难点之一,通过对下面具体的语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我”被迫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情感。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2)两个“Ade”一词的运用,德语中专门指儿童分别时所用。(3)“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句中所运用的拟人的修辞。

6.小结拓展。理解课文内容,紧扣“乐园”写出无限乐趣来表达中心思想;在写作知识上,作者细致、有序、动人的景物描写得益于细心观察和精心选用词语。引导学生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结合课文,指导观察方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