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2-01 05:22:31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⒊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⒋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⒈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⒉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⒊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以及对教法学法的渗透运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诗歌要细细品读的是什么?是诗眼,是佳句,是精妙之处。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本节可的教学亮点有四

1、视范读 ……此处隐藏13246个字……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成语故事《南辕北辙》,进一步解释南辕北辙的意思: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本环节设计意图:教师的结束语不但使学生的合作讨论圆满的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时补充完整课题,进一步深化理解成语故事的寓意。)

(六)拓展延伸

假如季梁的朋友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感悟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

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样做。)

五、说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学完课文后并接受老师的检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通过讨论解决,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比如:在辕和辙的教学中,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以备需要时使用,故事相关内容的拓展,使学生了解了背景知识,感受到寓言的魅力,激发了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积极性。尽管做了很多的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有很多不足:

1.教学要求落实的还不够扎实,还可以补充一些内容让学生说、讲、练,但因课堂速度较慢未能补充进去。

2.在整个过程中课堂结构显得不是很井然,有些环节还有些措手不及。

3.尽管很努力但是还是没有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很多,也使我的教学之路将会越走越扎实,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题目是《追寻时间的痕迹》。《追寻时间的痕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有10节课,内容包括认识时间,了解时钟的发明,学会制作测时器等,本课作为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建立了科学的时间概念后,对时间概念的延伸。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学生通过细心观察,能够找出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2、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能力。3、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而信息技术课则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设计时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网络资源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1、看动画片找出时间老人留下的痕迹;2、出示大树的年轮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论证;4、再说说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5、最后用辨论的形式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找出时间老人的痕迹

课的开始,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流星划过天空会留下美丽的痕迹,骆驼走过沙漠会留下深深的脚印,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流逝的时间会留下什么呢?这里为学生追寻时间的痕迹营造良好的心境和氛围。考虑到时间留下的痕迹的抽象性,我制作了一段动画片(出示课件),看完动画片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看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树长成大树,种树的小孩也变成双鬓斑白的老人。接着让学生谈谈时间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学生将课前收集的信息在这里交流,用实物展示仪展示出学生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和出生已来的照片,脚印,找出时间老人留下的痕迹。

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抽象的痕迹概念难以理解,我就以流星划过的痕迹,骆驼走过的脚印作为铺垫,再借助于动画片和一些形象的对比

让学生直观地寻找到时间的痕迹。

(2)出示大树的年轮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为了研究记录时间留下痕迹的方式,课文是从大树的年轮入手,大树的年轮记录了大树的生长情况,研究年轮的秘密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难点,我借助动画技巧,从树干中取出一幅年轮的照片,学生在各自电脑上进行放大观察,小组里边进行交流,让学生说出:对于年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你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让学生大胆地去进行猜测,猜想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

这里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假设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把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作出对问题的假设答案都列入科学研究目标之中。“假设”行为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前奏”,是准备。要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搞研究,“假设”要先行。没有假设,就没有探究;没有探究,也就没有科学的进步。遵照这个思想,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的假设行为,努力使学生充满问题。这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3)说说生活中时间老人的痕迹

最后让学生放眼周围的世界,提问:在生活当中,到处都有时间留下的痕迹,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进行交流汇报。这样设计的意图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让学生探索的触角与身边的世界拉近距离,学生经过了形象直观获得直接信息和利用网络资源获得间接信息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对于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以及记录时间痕迹的方式便不难发现。

(4)用辨论会的形式辨别恐龙灭绝的原因

为了让学生追寻时间痕迹的目光更久远,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恐龙的灭绝原因,我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恐龙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大胆猜想,再根据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找证据,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设计了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恐龙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辩论的场景,用辨论会的形式进行辨论。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要根据获得的信息证实自己的猜想,还要根据获得的信息去反驳别人的猜想。这样预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定论,因为这样的辩论本身没有定论,但是这样没有定论的争论将会继续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也许是今后一段时间,甚至是一辈子,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科学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