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8 02:06:0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学第五小节,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讲到宋庆龄舍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这一教学环节我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中心。

遗憾的是,由于我在教学中还没完全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2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我力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模式,引导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防虫拒虫和香气永存的高贵之处。这一段,教师可先让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

有幸参加了我区今年的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心里几分激动几分担心,为能参加评比高兴,又担心课上不好。经过一天半的忙碌,我结束了此次教学评比。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表面上来看是写樟树,可其实是借物喻人。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再分别让学生读,边读边和学生边简单分析,避开了传统的先以生字词教学为主的模式。文章的四五两段是本文重点,第四段充分让学生朗读,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第五段让学生领会通过对比写出樟树的“树品”,为下一课时由“树品”引导到“人品”打下基础。这节课我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的结构感觉自己把握的也不错,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没能了解卫岗小学上课开始情况,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强。当时铃声响起,我估计结束就开始上课,中间铃声停顿,我误以为结束,所以提前一两分钟上课,导致最后多出一点时间,只能临时应变,显得有点慌乱,当时我带着手表,如果能在学生其他互动方面深入,就能弥补这个不足了。其次,对学生估计过高。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读读简单说说,觉得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应该会积极响应。谁知连最基本的读课文举手的人也不多,整节课积极发言的就那几个。如果按部就班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生字词读,再按顺序开火车读课文,可能学生的反应会积极一些。

第一次参加这类评比,本来就是去学习的。有得有失,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俗话说:学海无涯。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我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4

我这次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它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 ……此处隐藏9454个字……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4

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主题介绍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从课前准备、上课过程情况进行反思

(一)课前准备情况

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并使用好我校导学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紧紧围绕学情调查中小组内汇总出的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在上一节课的预习引领环节就引导学生进行了预习:重点对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勾画及理解;多朗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关于宋庆龄的资料等。

(二)上课过程反思

1、教学中一直努力的践行着我校“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提出了预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课堂紧紧围绕这个主要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导学时抓住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对这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会。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

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就详细地向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展示、合作交流,学生就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学生在这种多读多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2、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1)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不能收集到宋庆龄的资料,学生对宋庆龄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导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真正的理解。(2)课堂充满活力不够、师生互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往,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教师多重角色的转变,课堂上便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3)学生展示方式单一,展示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加强。如板演应该增加等。展示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显得放不开,畏畏缩缩的,信心不够。另外展示姿态、语言等也有待加强规范。(4)学生对课文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导上还远远不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师生各做什么,还不够明确,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明确。(5)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等,这一点做得不够。如能由此再做一点联想,我们其实在教作文的时候总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范文,其实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宝库。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迁移运用课文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是"短板"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二、堂教学"教过了"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习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不敢放手"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平时的上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还可以这样上,原我们还可以这样教。(南京雨花台中学春江学校小学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