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0 15:10:28
《江雪》教学反思

《江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江雪》教学反思1

《江雪》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古诗。所以在导入时我先出示了两幅色彩鲜明、景物突出的画,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两幅图能想到哪两首诗,从而引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为学习《江雪》时引导学生列举意象、想象画面作铺垫。之后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因为课前预习工作比较到位,所以学生基本都能读正确,只强调了“径”和“蓑笠”的读音。同时我对生字孤进行写字指导,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学会写这首诗中的这个字,而是在于时刻提醒学生读与写是分不开的,会读还要会写。

为了让学生把握意象、理解诗意,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的含义,我尝试和学生互动合作,捕捉诗中意象,一步步将《江雪》一图展现在黑板上。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颇感新鲜,课堂气氛也由此显得更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此次是由我来执笔,但我想若全程让学生边说边画,效果可能更佳。它给我的启示是语文的教学方式可以是更加多样的,语文课堂可以是更为多彩的。

《江雪》又是一首极富内涵的诗。因此,我先从一二句诗展现的环境入手,结合诗中“绝”、“灭”、“孤”“独”等字眼,让学生体会渔翁浓重的孤独。

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何柳宗元要描写这样一个渔翁?”先由其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有几位学生联系到了柳宗元的生平经历,但说得不够完整深入。于是,我有选择地出示作者生平,再让学生结合出示内容谈谈新认识,学生能够说得更好了,能够明白其实渔翁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作者写渔翁的“千万孤独”其实是在诉说自己的“千万孤独”。然后再次结合另一段资料,让学生感受作者蕴藏于诗中的坚强不屈。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即联系作者生平体会古诗内涵。

但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我觉得我说得过多了,给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现自己的机会过少了,学生对诗的诵读次数也不够。此外,我也没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集众人之智解决问题。在最后写话的内容设计上也缺乏创新,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提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改进、提高。

《江雪》教学反思2

一、课前准备

我在课前给同学布置了预习任务:查找资料了解“记”这种古代文体,柳宗元的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二、我的思路与课堂呈现

我是个很因循守旧的人,教学上没有什么创新。首先是学生讲故事,然后是我的导入,由《江雪》引到本文的感情基调、一位孤独失意的诗人。接下来是进入正题后的文体介绍。再下来是学生的交流与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是因我平时没有对小组合作进行明确的要求与培训,因而这项活动变成了组长一个人在讲,其他人则成了看客。板演则变成了将学案内容“搬到”黑板上,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收获。对于作者的介绍稍加了拓展,但是宽度与广度还不够,背景介绍时我提到了“贬官文化”,也只是一提而没有再举几个学生熟知的文学作品。因为我对前面教学环节的时间掌控过于随意,因而留给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时间很短,只读了三遍课文,没有时间感知内容。其实原本也想不要这个环节,详谈“贬官文化”,但我没敢这么尝试,觉得还是我的学生还小,不适合这么大的话题。

三、我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是个很因循守旧的人,教学上没有什么创新。这一节课除了学生的交流板演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用到的,其余的都是我上课的常态。因为这学期我才尝试小组技术的应用,因而应用的生涩,对学生的指导要求都不到位,评课的时候大家也提到了我选组长和提要求等方面的不足。还有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我的预期时,我的引导也过于简单,甚至是直接否定后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教学时间的掌控,过于随意,最后导致教学环节的缺失,没有反馈练习。我热爱教育,喜欢课堂,所以会不断钻研,提升自己的能力。

《江雪》教学反思3

今天给孩子们上了《江雪》这首诗,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太激动了。

一看到这首诗,从孩子们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们兴趣不大,是啊,一年级的时候他们就会背这首诗了。这时我不紧不慢地说:“是啊,这首诗我们很熟悉,你们知道吗?这首柳宗元的《江雪》被后人誉为‘唐诗五绝之冠’,也有人说这20个字字字珠玉。为什么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研究研究。”

我们班的孩子都喜欢挑战,听到这句话孩子们来了劲。

读完全诗后,问学生你们读完有怎样的感受?从哪儿读出来的?

潘东说:“我从诗的前两句感受到了寒冷。没有一只鸟,没有一个人。用了‘灭’和‘绝’这两个字用得很到位”

杨芮琪说:“我感觉到了孤独。因为一个孤独的蓑笠翁,独自在这大千世界里。我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的‘孤’和‘独’这两字读出来的。”

姜晨晨说:“我品出了第一句中为什么作者写鸟都没了呢?因为鸟是非常常见的事物,连鸟都绝了,可见当时画面的冷清。”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真是太兴奋了,这就是作者选材和写法的精妙之处呀。有的孩子说:“第三和第四行开头的字连起来就是孤独。”这时又有孩子发现了,每一行开头的字练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孩子们真是太厉害了!这时我适时补充柳宗元被贬永州的资料。你们觉得这个老翁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要出来垂钓吗?孩子们联系柳宗元的经历,说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和苦闷。这时我趁热打铁,那在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李文蕙说:“冷清。”沈佳莹幽幽的说:“凄凉。”王恒之的答案真的让我太开心了,他说“无处话凄凉。”说的太好了!柳宗元此时的心态不就是“无处话凄凉”吗?被贬永州,没有朋友,就连亲朋好友也疏远他。

那你们觉得这个老翁真的是在钓鱼吗?有的说排遣心中的烦恼,有的说锻炼坚毅的品质和锻炼自己?意志,我也补充了可能这是在钓一个春天,柳宗元对政治上的春天的一种渴望。

课后,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地和我说:“老师,书上插图上的芦苇也说明此时的作者是心灰意冷。”有的孩子还对我说:“老师,应该把《江雪》和《元日》这两首诗调换一个顺序,那样的话就在爆竹声中把一切烦恼都除去了。”多有想法的孩子!

上完这节课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孩子们的智慧令我吃惊。但也给我启示: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上的问题应能给孩子以足够思维的空间、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是高效的课堂。

《江雪》教学反思4

江雪是我本学期所执教的一组内研究课。对于从未在场合上古诗研究课的我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进行了几次教案反复修改后,我决定把重点放到诗中有画,诗中悟情这一环节上。

课的开始,我指导学生先有背诵古代的诗句入手,从而体会诗会蕴含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历史,让人回忆无穷,从而为理解柳宗元写《江雪》的背景打下基础。在指导感受诗中 ……此处隐藏10194个字……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学《江雪》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是本课教学的内容。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又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无疑于“推波助澜”,能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这种感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是有所体会的。教学时,我还通过让学生对渔翁的行为进行质疑,引出学生对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的思考,以达到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

4、同一题材拓展。学完《江雪》,在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进一步内化、吸收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渔翁形象,此时,我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另一首诗《题秋江独钓图》。通过一首古诗带学其它古诗,让学生通过对两首诗的辨析对比,进一步地重新感悟渔翁,让渔翁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心境不同,所以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我想,孩子们课外去读《渔歌子》《小儿垂钓》等诗时,一定能体会另一种心情。这样教学不仅由课内到课外,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情感,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对学情估计不足,不善于随机调整教学程序,我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失误。如:学生事前知道要上这个内容,在课前已经对诗句进行了充分的朗读,但课堂中我没有适可而止,仍然一遍遍齐读、指读,学生烦了,腻了,于是,该有的趣味不见了,该有的美感消失了,该有的灵感堵塞了;在想象画面时,没有通过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在感悟意境时,由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相差甚远,而且我在引导学生质疑时要求不明确,学生还是没有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者知道了但不会表达,造成教师将柳宗元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的孤傲心情强加于学生……

尽管有很多失误,但通过这样一次教学比武,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起码更清楚地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更清楚以后自己的努力方向,谢谢“活力课堂”活动!

《江雪》教学反思14

《江雪》一课,我设计时想面面俱到,结果面面不到,比如问题的提出、猜测、背景资料的补充、朗读、体悟、引读、背诵、书写,内容太多,一个内容来不及总结就跳入下个环节,引读时,教师的情感出来了,有精彩,但学生还是浮在字面的理解上,毕竟他们的经历感受与我们大人的体悟相差太远了。所以老师再精彩的引,再有感情的读,对学生而言有些突兀。这也跟整节课所营造的氛围是分不开的,之前的30分钟,我并没有很好的营造那种冷清,忧伤。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立足学生,目标明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爱读古诗,爱听诗人的有关故事的特点,问题多,还不能提出有层次,有水平的问题,我们把“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采用半开放的问题教学引领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出示背景,带讲故事,学生学得更深刻。学生学的是比较扎实的。一节课下来,学生读的是十分充分,说的也到位。

2、把传统教学与合作探究融为一体。

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是学生逐句逐字的翻译,读一句,解释一句,最终落实到背诵上。特别注重老师的指导朗读。在理解诗意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的自学,再在组内交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广了。

3、教师的语言能较好的引导,激励学生,营造氛围。

无论是在巡查个人学习,还是小组学习,还是学生的汇报环节,老师都能及时的表扬、激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展示,老师的引读都适时的引导学生读的不同层次。

不足之处:

1、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和目的不明确。

比如第三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学之后没有提出问题,直接启动小组合作,让他们交流诗句理解,即降低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在自学之后会迫不及待的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的,可能碍于公开课,把自己最想表达的压制住了吧。所以此段的教学不像其他班学生一样有很多的生成。

2、老师不敢放手,牵引过多。

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更好的体悟作者的情感,设计了两段精彩的引读语,结果老师的情感出来了,学生还未进入状态,老师的精彩代替了学生的精彩。

3、小组的建设不完善

如小组自学的指导,方法的指导不够,小组发言时,读课文时,请到的小组能做到认真表达,其他的小组的倾听习惯,补充发言的习惯都要加强指导。发现班上的一个小组在第二环节,小组读音时没有很好的宗旨,老师只是没给他们组加分,并没有指导如何做。

4、缺乏教育机智

在教学中有学生问到了“蓑笠是什么?”可先问问有没有学生知道,再出示插图,看了插图还不知道,告诉他们下节课老师专门给他们讲讲。还有学生说到了渔翁钓鱼是吃多了没事干的时候,老师可反问他一句:“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而不必当做没听到。

《江雪》的教学,虽说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拓展延伸不可过多,但适当的牵引更有助于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到学习古诗的方法---同类相比。学《江雪》中体会蓑笠翁形象时可与清代王士祯作品《题秋江独钓图》中的渔翁作比较。(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体会同是钓,但钓的季节不一样,钓的心情不一样。更突显老翁的孤寂。课后可让学生再把这首诗与柳宗元后来写的一首《渔翁》作对比。看看作者心境的变化。这样,学生积累的东西就多起来了,海徳格尔说“诗”就是“思”,拓宽诗界限的目的是为了走向文字的深远和思想的深刻,虽然我们走的是国学启蒙之路,但我们为师者需要有这个高度。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们只有用好这个例子,才给教材赋予新的生命力。我们的课堂才有活力。

《江雪》教学反思15

《江雪》一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十分久远,学生对诗人在特定经历下的思想情感难以理解,所以我把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或背,读中理解,读中体会,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江雪》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