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事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故事的教学反思1上《老树的故事》时,我把课堂移到了学校操场南边的大树下。小朋友们有的拥抱老树,有的和老树说悄悄话,有的则轻轻抚摸老树的胡须。他们向老树提问题:老树,老树,您天天站着,难道不觉得酸吗?老树,老树,您长了那么多双手,为什么不会写字,长了那么多只脚,为什么不会走路?老树,老树,您常常和星星握手吗?老树,老树,您怕晒黑吗?……一阵风吹过,树上的黄叶飘了下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他们收到了树爷爷的来信了。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信,我笑了,因为只有童心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你知道外面有什么声音吗?下小雨时,我让小家伙们闭上眼睛感受斜织细雨的静谧,听听外面是什么声音?一双双小手拉住了我的衣服。第一小组说:外面是蝴蝶跳舞的声音。第二小组说:外面是春姐姐撒花瓣的声音。第三小组说:是彩虹给种子送信的声音。第四小组说:是喇叭花吹喇叭的声音。第五小组说:是郁金香弹古筝的声音。第六小组说:外面是天使在唱歌的声音。……下课了,我告诉孩子们我听到的是他们诗一样的声音。孩子们乐坏了,是高兴被表扬?不是吧?是高兴自己能说出诗一样的声音。
用心倾听,用心感受,你也一定可以听见孩子们诗一般的声音。
故事的教学反思2《报纸的故事》讲述了作者失业后居家订报纸、看报纸的的一段经历。
文章非常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课文中的16自然段。在作者与妻子的一段对话之后,由作者向妻子借钱订报纸却遭到拒绝而引出了一连串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失业在家的男子汉的那种自责、无奈和惭愧的心理。
而除了运用心理描写的的手法之外,作者还十分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出来。教学时,我把人物“通过语言表达人物心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之一,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发现和分析人物的心理现象。这一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
比如,在学习作者与父亲的对话时,学生有很精辟的分析。作者在妻子那里要钱订报纸,结果碰了个钉子,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并联系上下文和重点词句,读出了父亲这句话蕴含的心理活动。
一、“沉吟”了一会儿才说,,说明父亲嫌《大公报》太贵,不舍得,一时拿不定主意。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境并不是很富裕。
二、父亲又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不忍心看到子失望的样子。所以希望儿子订一份便宜点的小报,这样既满足了儿子读报的欲望,又不会过于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父亲既不忍心拒绝儿子,又不能完全满足儿子的愿望,心里感到愧疚不安,所以用的是商量的语气与儿子说话。
至此,一个朴实、敦厚、慈爱的父亲形象便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跃然纸上。
再如作者与妻子的几句对话,学生也分析得头头是道。作者想订份报纸,妻子说:“订那个干啥?”从这里可以看出妻子文化水平低,不理解丈夫的心愿。当知道丈夫在家很闷,想通过读报纸打发日子时,她又说:“你去订吧。”从中又看出妻子虽然不理解,但还是关心、体贴丈夫,希望丈夫过得快乐。当听到丈夫说订一个月报纸要三元钱时,她“啊”了一声。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个“啊”的含意,我设计了三种读法让学生倾听、感受、分析、判断。
一、第四声,拖长。
二、第二声,短促。
三、第三声,拖长。
学生经过辨别,很快品出了言外之意。第一种读法表示“这么便宜啊。”第二种读法表示“这么贵啊。”第三种读法表示“我听明白了。”再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个“啊”的含意就不言而喻了——妻子嫌订报纸太贵了。所以当丈夫向她提出借三元钱时,她才会说出“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来的钱啊”这样的话,从中看出妻子既体贴丈夫,又不舍得出钱的矛盾心理。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在学习中提高了。
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同学们都体会到了“言为心声”,语言就像一面心灵的镜子,不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都能让人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到人物内心思想的折射。
故事的教学反思3寓言的道理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反映大众生活,成为令人喜爱阅读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 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 因此,在上《寓言两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 “ 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 设计了表格, 让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学生自己读书、思考、 小组讨论、 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故事的教学反思4昨天上了《伊索寓言》这一课,课前对于三个故事怎么安排?怎么教?是一课时教一个故事,还是一课时教三个故事,有点犹豫不决。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反复研读教材,最终还是决定一课时教三个故事。三则寓言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浅显的,可以说是一读就懂。那么,针对这三个故事,在课堂上可以教些什么呢?难道仅仅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或把故事读好,说好,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吗?阅读了魏星老师的教学实录和知足常乐吧的教学设计发现,这三个故事还是很有内容可教的。关键在于教者想让学生得到什么!由于故事比较易懂,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上。如:教《狐狸和葡萄》时,让学生想象:狐狸可能想了哪些办法?让学生以“狐狸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
儿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的句式进行说话;假如这时一只麻雀飞来,吃了一颗葡萄,对狐狸说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场面,狐狸可能会怎么说?教《蝉和狐狸》时让学生想象:假如《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碰到《蝉和狐狸》中的蝉,他们俩可能会说些什么? 一堂课如果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抓手。这样,一堂课就能够很好地整合,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伊索寓言》一课可以抓住哪个主要问题来展开教学呢?研读三则故事可以发现不管是葡萄架下的狐狸,还是牧羊的孩子、大树下的狐狸都在说谎、说假话!为此,我决定以“他们为什么要说谎?”来统领整课的教学。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安排,教得时候,更容易统筹。 课虽然上完了,但问题多多: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苍白,不足以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二、细节不细,点到为止,没能在精、细、深上下功夫,整堂课浮光掠影;< ……此处隐藏5858个字……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文本,进行教育
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在课文将近尾声时,我让学生设计了关于关爱鸟类的提示语,一起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故事的教学反思12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
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故事的教学反思13四年级上册语文《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 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这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理解就犹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显得多余。
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自己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 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 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故事的教学反思14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由于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在大树底下玩耍、乘凉,他们对大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渗透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这一课教材分为二个版面,第16页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绘画创作《菩提树》,和一张树的照片,将艺术与生活进行比较,第17页展示了学生的作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大树上、大树洞里面小动物的生活,大树下小朋友做游戏,树根下面小蚂蚁辛勤的劳动,人为造成树木砍伐,破坏生态平衡的恶果等情景进行联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地进行想象,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与小组同学密切合作,表现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作品。
在本堂课上我首先是运用“大树伞”的动画视频作为导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本堂课的积极性,通过探究、交流、示范、展示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对大树的了解和想象。最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故事的教学反思15《范仲淹的故事》选自语文S版第十册第1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课文主要讲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通过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有以下三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伸拓展:
一是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予以灵活创新地概括。
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采用适当点拔、师生商议的办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师情急之中给出答案。本节课我启发性地让学生针对每则故事用两个词语予以概括,这对我的教参与备课是个挑战,但为了更加详尽地表达故事的梗概,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积累适用的词汇,何乐而不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不同于教参的答案:只身苦学,拜师深造;划粥割齑,和衣而眠;谢绝佳肴,粗茶淡饭;闭门不出,攻读诗书。我要感谢同学们在本堂课中自主学习情趣的兴奋表现,正是与同学们的努力合作,一个个小标题才会从我们的思考与解读中诞生。
二是树立大语文观念,充分利用对比引导学生谈谈范仲淹的故事给自己的启迪。
范仲淹的几个故事,对于生活在现代小康社会的幸福一代实在是比较遥远,难怪学生在读书时,些许带着质疑的语气,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每读一个小故事,指名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迪或是看法?同时我在课堂上相机讲述搜集的关于范仲淹的材料,通过此种方式的交流,学生改变了起初的看法,也终于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学家背后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勤奋读书,对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的意义,学生亦理解得比较深刻。
三是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学生并非读不好书,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否到位。
课文中为赞扬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后人引用了范先生给予别人称赞时的诗句“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扬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后人对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对范先生无限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学生在初读时,丝毫未能体现出这句诗的深刻意义,我指名朗读后效果依然平淡。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大意,终于在师生研讨中我们基本弄清了此句话的大意,先生的人品与风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长。我用一段话启迪学生:同学们,范仲淹是一个多么谦逊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语言去评价赞扬别人,我们后人也只能用这一句先生的话来高度地赞扬范先生了!怎样朗读这句话才能表现出范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样才能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交流后学生再次齐读,果然效果明显,面对伟大的范仲淹我们岂能坐着朗读?全体齐立恭敬地再来一次朗读,气势更足了。最后我又和学生一起背诵了一遍,积累了这句赞扬范仲淹人品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