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29 12:38:55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1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研读文本,感动温情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三、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2

还记得两年前教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上课时的尴尬,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我认为是很简单的问题——“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学生也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本,因此回答此问题时很是不着边际,我就在气愤和无奈的情况下强行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勉强地记下了笔记,但是否真的弄懂,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深深刺伤了我,我自然也就知道答案了。

两年后,我再次讲授这篇课文时,我还记忆犹新那份“伤痛”,所以之前备课时,我就冥思苦想,怎样让这篇自读课文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又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受益。突然灵机一动,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于是就从我小时侯的第一本书说起吧。

70年代的时候,盛行一种“画书”,虽然书很便宜,一毛多钱一本,就这样便宜的情况下,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我仍然买不起,也就只能花一分钱去租这些书来看。我看的第一本小画书叫《铁道游击队》,为了对得起那一分钱,我足足看了三遍。虽说是当时盛行,可是也没有特别精彩的内容可选,不是《红日》,就是《地道站》,要么就是《红岩》。看同学们的眼神,似乎很茫然,但同时也表现出同情的目光,课堂上的我就暗自庆幸,因为学生的反应说明这个导入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情节,我想,如果采取传统的复述方式可能就会比较单调,而且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去掌握,我就想试试限时学习和竞赛的形式吧,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给学生2分30秒的时间快速阅读全篇和课下注解,然后合上书本,我开始提问。比如:文中的“我”是谁?学生回答牛汉,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顺便谈及我们之前学的一篇文章《华南虎》,也就勾起了学生的回忆。再如“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那是一本经过“修修补补”后“完完整整”的书,通过“修修补补”就引出了父亲,而这半截书的由来就引出了乔元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两个同学,于是顺势就导出这三个人物的命运。等等类似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故事情节。同时我的巧妙过度,又为下文的讲解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了解了最简单的情节之后,就需要开始对文章做深层次的探讨,而这既是文章重点,更是文章的难点。如果我再像两年前那样强行“填鸭”,可能仍然会重演两年前的尴尬,所以我就想,还是借学生的口来说答案,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设计了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在讨论之前,为了不使学生偏离讨论的方向,我就先给学生一个讨论前的指导。比如:在“我”上学的过程中,其中书本中有“狗”“小狗”“大狗”这样的词语,然而“我”和狗之间达到空前的默契,给我上学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所以“我”的第一本书中就包含着上学的乐趣。在这样的分析指导之下,学生开始讨论。于是,他们谈到了关心“我”学业且慈爱的父亲,说到了上学时的好友乔元贞,还有当年生活的艰难和辛酸。不经意间,“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爱和上学的乐趣就全都概括了,而这一切都是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两年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天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最后我觉得文中还有一处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当初父亲说乔元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大学者,而乔元贞却一辈子挎着小篮子卖一些小东西。是父亲的眼光出现了问题,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学生开始产生辩论,在各抒己见中自然就导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也让学生们明白,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价值和决定性的作用。

说完这些,再回过头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竟然全在轻松的课堂中解决了。两年前的课堂和今天的课堂的对比,似乎是殊途同归,但学生的感受和课堂效果却完全不同。这也让我思索,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并实施改变,才能真正让自己提高。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3

本课内容与同学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示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掌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同学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其实这是一堂没有亮色、也无创意的常规课堂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一直为文本的故事 ……此处隐藏6769个字……

周:(很有感触的)哦──那多媒体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呢?

陈:多媒体的作用一般有四个:激发兴趣,提供背景材料,帮助完成常规教学无法完成内容,出示学习要求和提示。你看你的多媒体该实现哪些目标呢?

周:哦,我明白了。

……

二、关于教学用语的问题

议课记录:

陈:周老师你在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中有这么几个脱口而出的句子。第一个是,你在速读完之后出示了两个问题,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前,你随口说了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心里想过没有,你这样一说,学生会有什么印象?

周:(迟疑)这个──

陈:学生如果答得起,他还会有成就感吗?这个是很简单的问题呀!学生如果答不起,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周:他会觉得自己不行。──(赧颜一笑)哎,当时冲口而出了,没有想那么多。

陈:还有一个细节。当时坐在前排的一个男生举手回答你的问题。你这么评价他:“今天某某某表现不错啊,平时他都不怎么看书的,很好,有进步。”──你想想,那个男生会有什么感受?

周:(不好意思的笑)是的,我当时说了就后悔了。我本来是想表扬他,没想到竟然当众揭了他的短。可是奇怪的是,他竟然后来又举手了!

陈:是的。可是无疑地,你这一句话当时起到的效果和你说这话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想过是什么原因没有?

周:恩──是自己教学语言一直存在的问题,我语言太拉杂,不洗练。

陈(微笑):恩,仅仅如此吗?

周:恩──

(下面有校长小声的说:还有学生观的问题)

周:学生观的问题?可能。不过好象也不全是。──是不是还有角色意识的问题呢?

陈(微笑):角色意识的问题,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也许不重要,我们关键应该想想如何改进的问题。你来说说,你以后如何改进呢?

周:唔。但是改进──(不好意思的笑)我还没想好,陈老师有什么建议呢?

陈:其实问题并不复杂。你就是急了点。教学其实应该是慢慢来,一边想,一边教,就可以避免冲口而出的毛病。

周(一楞):哦,可是我怎么不急呀,我们的效率那么低!

(大家都被这句逗笑了。)

……

三、关于二黄毛的人物形象问题

(晚上我用电话主动联系了陈老师,我们再次就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交流。)

周:陈老师,今天上午的讨论因为时间缘故,进行得很充分,我想再和你在电话里做一个简单的交流。您看──?

陈:好。

周:下午您和校长们还谈到我的什么问题呢?

陈: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就是最后关于二黄毛的形象,你应该再给学生做一个引导。在课文的最后作者说,二黄毛后来打过很多仗,不怕死,流过很多血,村里好几代人都还记得他──说明他是个民族英雄啊!可是课堂上你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二黄毛的故事进行想象的时候,同学都仅仅纠缠于他一只手有好几个手指都数不清这个细节,说他杀日本鬼子也是傻打傻冲,还有说什么“超人”,因为不知道危险,所以才莽撞地和敌人死斗,而且连敌人有多少都数不清──这显然扭曲了二黄毛的人物形象,并且你忽略了“他其实并不真傻”的文本本身……

周:是的。您说得对极了,当时我听着学生的故事也觉得不对。可是因为快下课了,没有细想──确实应该好好的给引导一下。这一方面因为我的教材吃的不透,另外也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太具备。谢谢陈老师,──还有什么问题呢?

陈:其他没什么大问题了。

周:可是我觉得我那堂课上得太平了!

陈:我倒觉得还好,平平实实就好。──不过你的教学环节还可以再简化一些。你上课明显感觉比较急,担心时间不够,就是因为教学环节还不够精练的缘故。

周:就是啊,我好担心时间不够。可是该怎么简化课堂环节呢?

陈: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听课时再详谈吧。你自己也可以好好想想。

【课后反思与困惑】

应该说,这堂课我上得并不满意。细想,原因有二:从公开课的角度,它太平了,不够精彩;从学生收获的角度,它太急了,没有充分的尊重学生。尤其第二点,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和发言,几次讨论都是刚开始就不得不打住,进入下一个环节──为了节约时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己牢记这不是平常的课,而是有很多人观摩的课,所以它应该有个完整性。加上头一天我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虽然学生讨论得比较充分,可是时间就远远不够了!我想,如果是在教室里上的一堂平常的课,我肯定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应该更深刻些。我马上想到一个平时我们都在感叹的问题:公开课,到底该怎么上?它有何存在的意义?(当然,陈老师原意并不是让我们去“秀”,他的原意本是让我们上的跟平常一样。这一点从他评课时就看得出。是我自己想到众目睽睽之下,再“平常”也不能完全如常。随之就想到了我们教学研究的公开课的问题。这里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给陈老师和同行们探讨。)

去问问上公开课的老师,其实大家都不得不承认有表演的东西。你必须考虑听课者的感受,他们不完全等同于学生啊!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很多方面(其中观赏性和完整性是两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否认,精心准备一堂课,会很好磨练执教者。但同时它存在一个比较大的负面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就会表演着上课!公开课既然成了表演,怎一个“假”字了得!这样弄下去,公开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是的,我们可以不“作秀”,完全像平时上课那样上,可是除了魏书生、钱梦龙、于漪这些大家,又有谁会如此“胆大”?其实,要求上公开课并没有错,有问题的是我们对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都站在一个正确立场上,那我们的公开课才真正的有价值。而这个立场就是陈老师和我们议课时一直遵循的原则:学生的所得!一堂公开课,我们不看是否完整,是否好看,是否热闹,是否有高潮,我们看一条:在这堂课上,学生得到多少?比平时多,那就值得观摩借鉴。

也许,我所想到的,教育同行们早就想到更远而且做的很好了。是我井底之蛙,平时耽于庸常的生活,见得少,想得少,现在,在这里杞人忧天。不过,我还是不胜粗陋的直陈自己的愚见,就是想得到更多的指点。

另外,因为时间的原因,这次课后没有很好的和陈老交流,所思所想就非常局限,只好等到下次,紧紧拽住陈老,请教个够!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8

今日上诗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从课后思考题入手,首先抛出问题,读完全文后,作者仅仅是写他小学的一本国语书吗,还记录了什么,同学的预习作业里有多种答案,其中答问有虚有实,实者写“还记录了父亲修补书的故事,上学带狗的事,爸爸抓我背书的事”等等,虚者则写“还写了父子之情,同学之谊,童年读书之乐,实际这本书乃是人生的第一课”之类。

然后抓住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通过二黄毛·乔元贞前后的对比,让同学感受诗人那荒寒岁月里的父子情同学谊和读书乐。怀有敬重,感激,沉重等情感。这样全篇贯通,教学条理井然。

倍感一篇文章找到切入点是最佳的导读。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