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29 12:38:39
《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声》教学反思1

《回声》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1课的课文。

没有二年级的教学经验,跟随师父学习是四年级的教学方法。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学段教学方法还是有的,不仅有,而且还是不同的。只能边教学,边学习,边摸索,希望能够更快的成长起来,不至于让自己有时候上完课都气馁。

说实话,二年级的教学,主要是怕生字的教学。以前教科学时,都是从三年级开始,写字时很少会注意到笔顺笔画,撇,捺,横,竖,都是很随意,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不仅要在意,还要特别在意。没有听过二年级的课堂教学,网络上的视屏基本上都是公开课的教学。说实话,其实每句都是实话。真心不喜欢这种所谓的公开课,基本上都是第二课时,磨的都已经有点模式化了,除非一些大家的课,课堂生成较多,其余都时按部就班的解读。又扯远了。

临时决定先上这篇课文。本课的生字比较少。我首先让学生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六个生字拼读三遍,带到课文中再读两遍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前一段时间,我是让学生预习时,把带拼音的生字的拼音标注到课文里再读,后来发现有的小朋友根本就是把拼音直接抄写到课文的生字上面,根本就没有拼读,导致指名读书时发现该错的还是错误的。现在要求课堂上拼读后再读课文,检查效果并没有发现明显提高,也许是时间太短暂。从生字注音上来看,班级小朋友的拼音基础不是很扎实,b和d,p和q,到现在是分不清楚。希望这个方法能够让孩子们的拼音有所提高。

让孩子听我范读课文。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一,学生刚才自己已经拼读过生字,且读过课文,可能还有不太有把握读准确的生字,因此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学习生字的正确读法。二,学习朗读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唱读,或是拖长声音读,或是丢字,加字,别字,错字等等问题。因此,在平时的预习中,我回要求学生一篇课文至少阅读三遍,一遍是通读,把生字生词,长句子解决掉;第二遍,是能够把句子读通顺流畅;第三遍,能够读出感情。把逗号,句号的停顿读出来,把问好,感叹号的语气读出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教学时,我是允许他们加入动作的,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非常喜欢能够起来朗读的。这样他们也就有了评价别人朗读的标准了。谁的声音很响亮,谁读的有些磕磕绊绊,谁读的很有感情……

再让学生自己通读课文。这次阅读会明显的感觉到比前面自己的朗读要上升一个层次。生字词解决了,句子通顺了,感情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自然容易起来。由于二年级的阅读理解问题基本上都是在文本中能够找到答案,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时,很注重学生的阅读及对应的回答问题方式,所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尽量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即使找不到原文的,也是可以用文本中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就为学生的阅读语感和口语表达做了铺垫。

再次阅读是默读,带着问题默读。从每个自然段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孩子们在阅读时,就不得不认真阅读,并且要思考了。阅读完毕,让孩子们自己提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解答不来的,我再做解释。我也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提不出来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课文的阅读不是读一遍课文就可以的。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的阅读。

综合学生的问题,我提出的两个问题是“从这篇课文里,你能够看出小青蛙是个怎样的孩子?青蛙妈妈又是个怎样的妈妈呢?”孩子们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的说开来,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是高兴的叫起来;听到妈妈的解释,高兴的一蹦老高;又游回桥洞,和回声进行对话时是非常欢快的。可以看出小青蛙是个非常乐观的孩子。可是小青蛙的乐观是从哪里学习来的,还是天生的呢?孩子们自然就想到了课文中的青蛙妈妈的形象,也就自然的能够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了。

最后再阅读,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对小青蛙和妈妈的语气的理解,再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好奇和青蛙妈妈亲切的语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青蛙妈妈讲解回声的形成,我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读来完成。

教学参考书的目标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形成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去却渗透了爱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许有悖于教学的课时目标,却也能达成总的目标。

也许,我理解的并不正确。再学习。

《回声》教学反思2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具有表象性,又具有抽象性,既具有规律性又具有变化性,这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难以把握,出现了许多解题误区。

例: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进入隧道口提前鸣笛,火车速度为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司机在鸣笛后9s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①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

错解一:已知,V声=340m/sV车=20m/st=9s

分析:因为声音的所走的时间与车所走的时间相等,

所以S声=V声·t=340m/s·9s=3060m

S车=V车·t=20m/s·9s=180m

所以S1=S声/2=3060m/2=1530m

S2=S1-180m=135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350m

错解二,已知,V声=340m/sV车=20m/st=9s

所以S声=V声·t=340m/s·9s=3060m

S车=V车·t=20m/s·9s=180m

S2=S声/2=3060m/2=1530m

S=S声/2—S车=3060m/2+180=171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正解已知,V声=340m/sV车=20m/st=9s

分析,因为汽车鸣笛后,声音与车同时前进,人又听到回声,说明车与声音走过的时间相同即都是9s

S声=V声·t=340m/s·9s=3060m

S车=V车·t=20m/s·9s=180m

所以S1=(S车+S声)/2=1620m

S2=S1-S车=144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分析学生做错,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我的几点看法浅谈一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建立模型意识的培养

理想的物理模型,即是物理科学体系典范,也是解决现实物理问题不可或缺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 ……此处隐藏9921个字……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回声》教学反思12

1、重视识字写字的结合,敢于范写。

2、教学识字有方法。

3、组词过程中先让学生组词,老师再给出词语,避免学生组不常用、不知道意思的词语。

4、识字效率低。

(1)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了生字。

(2)不要每个生字都平均用力。

(3)应该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多次与生字见面,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而不要逐个学习生字。

反思:

这节课重视了识字和写字的结合,但是识字的效率不高。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课下大部分学生已经做好了预习工作,已经自学了生字,甚至,有的学生已经会写生字了,课上就没有学习生字的兴趣了。

通过教学这一课让我对识字教学的方法又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我们教研组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时,是针对当时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进行研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知道在课下通过哪几个步骤学习生字。可以说,学生有了一定自学生字的能力。

在学生这样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逐字的进行生字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就等于是把预习的过程又做了一遍,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已经会了的学生不听讲的结果。

学生在课下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在课上复习旧字的环节就完全可以删去了,因为他们已经在课下学习了生字,再复习旧字就等于又做了无用功,也浪费了课上的时间。

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生字的学习要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完善预习工作,把预习做到位,在预习中把课文读通顺,会认、基本会写生字,课上只做反馈,把课下预习中不好记的字、不好写、容易写错的字一同学习。针对班里一些基础差又没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学生,由专人负责检查,督促他作好预习。

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做一些改进,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不高,但是,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很浓,这样就可以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意思,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朗读课文,在多次与生字见面的基础上,掌握生字。在第一课时中不集中学习生字,而是只对预习的生字进行反馈、检查,对学生反馈的难字进行学习、指导书写,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在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有些需要理解字意的生字也可以安排在这一课时进行学习。第三课时可以安排一些生字的练习并练习书写一、二课时中没有涉及的生字。

《回声》教学反思13

《回声》是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科学性很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教学设计,发现大多数的教案除了基本的识字外,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告诉学生回声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上。而我认为,毕竟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而且也是一堂语文课,识字、读文是重点,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感悟,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加以引导,回声的形成问题很容易就解决,即使不能够让学生彻底的明白回声的知识也不要紧,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基于上述思想,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识字和学生朗读方面下的工夫比较多,识字方面因为课文中的生字并不是很多,我采用是随文识字,教学方法上多一点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识字经验大胆的交流识字方法,但总的效果没有我预想的好,究其原因,我在课堂的活动方面还因动点心思,用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识字过程中,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对于字的理解,可以用字到词,词到句或一字多词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字的含义。而在读文这一块,我借助了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看到的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比较直观形象的把课文内容先展示出来,一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来给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读文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书的方式,如齐读,范读,学生分角色读,师生角色分读等,让学生在多次读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以备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在解决回声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上,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蛙妈妈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观看了课件之后,好象略有所感,各抒己见,虽然有的同学说的不是很到位,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是他思想的火花,这一点很重要。最后布置学生试着到课外去找资料,寻找答案。但在交流的环节时,我应该安排一个小的分组讨论会,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作到各个都说,关照面更大,还可以便于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二次产生思想的火花,使他们的理解更加的到位。预设和生成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问题的设计、关键语句的品读是预设的,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设计问题的有些过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这节课下来,我想了很多,虽然我的识字、读文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课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关注学生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课本只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载体,我们不应过多的把目光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视野打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

  《回声》教学反思14

今天,我上的是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回声》。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借一只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物理现象——回声。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生动有趣,但是要理解回声还真是有点难。看不见摸不着的,尽管在以往可能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但是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让孩子们在周末预习了课文,在这节课上,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青蛙妈妈说的那段话,在读时看图理解,还用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过程,模拟回声产生的过程,孩子们好像理解了,这时,还有孩子站起来提问了:“我们在教室里为啥没有回声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还真是费劲了,让孩子都走出教室,留一个人在教室里大声说话,别的同学听。还真的有回声,这是我告诉孩子们,回声产生必须在空旷的山谷,或者是空荡荡的房子里。接着用动画媒,体演示青蛙妈妈捡石子扔到水里,河水溅起一圈圈波纹又荡回来的情景,这样孩子们就理解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不错。只要老师用点心,不论什么课文,孩子们学起来也并不是很难。

《回声》教学反思15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回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