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蛇添足》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蛇添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蛇添足》教案1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成语?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还真丰富!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很多来源于有趣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出题):谁愿意读?(吐字清楚)
二、交流课题
关于课题,你有什么想要交流的?
对,蛇并没有脚,靠腹部爬行。(蛇,你听明白了什么?反馈)
除了蛇以外,关于课题还有要交流吗?
整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添是什么?理解成语,懂了关键字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在画蛇的时候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真好,我们一起跟他读!
课题大家分享非常充分,相信课文也能读得正确、通顺,那在小组里先准备吧!
三、初读课文、字音学习
1、小组读书。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
读得字音正确而且通顺流利,真了不起!
2、关于本课的字、词你还有什么提醒或交流?
多音字还有好多呢?你还找到了哪些?
3、通过同学们的分享,大家对本课的难字音、生字应该更加熟练了,哪个小组来过关?
四、理解联想
1、真好,读通了课文,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小朋友们思考了课后问题,谁来读问题?
(作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使事情办糟,弄巧成拙,多此一举)
2、以读引读。成语故事课外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请你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讲给小组伙伴听。
五、作业
成语是我们祖国文学的精粹,如果在你的口语、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那会画龙点睛、增色不少。
《画蛇添足》教案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
2、懂得寓言所折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终亡其酒”?
一、导入
1、师:在上课前老师说一件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前几天马老师给了我一块咸肉,说是醃了很久,够咸的了。可我回家后又加了一把盐继续醃制。等到蒸熟后一尝,已经咸得发苦,没法再吃了。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老师这样做法叫什么?(画蛇添足)
二、揭题
1、板书:画蛇添足。
2、我们今天再学习一则以古文形式呈现的寓言,来,齐读课题。
3、师:打开课本。谁来说说这个出自于寓言的成语的意思。
(“画”是“画好后”还是“画时”)
4、师:除了意思,你还知道它的有关知识吗?(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出处)
三、初读课文
1、师:既然是一个故事,那我们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讲故事的语气)好的。谁来给我们示范一段?
2、师:××给我们作了榜样。好的,齐读。
3、师:读了这个古文,你知道它主要讲什么吗?
4、师:××已经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讲清楚了。快速找出写起因、经过、结局的相关段落。
5、指名读①,指名读②③,齐读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板书:祠者赐酒。
2、师:学习古文,理解意思很重要。咱们复习上节课的一些方法。
3、第六列指名读。
4、师:我们理解第一自然段时,是怎么把这些方法用上的?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理解第二自然段,看看舍人如何处理这壹酒,可以自言自语说一说。
2、同桌交流。
3、同桌汇报,一人读,一人说意思。
(注意点拨:1、你把比赛的规则说得很清楚了。2、从“先成”看出画蛇要求快、完整)
板书:蛇成饮酒。
4、指导朗读:舍人也是一群廉廉君子,能够明确、温和地商量,不失礼仪。谁来读。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相约“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那谁喝到了酒,画蛇添足的又是哪个人?
2、自读第三自然段,此段写了哪几个人物?(先成者,另一人)
3、划出描写这两个人言、行的句子,指名读。
4、读“蛇先成者”的句子,说意思。
5、读“另一人”的句子,说意思。
七、学习第四段
1、齐读故事结局,用可惜语气。理解意思,完成板书。
2、为什么“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学生自由发言:因为他画好后做了多余的事。
4、心理诊断:为什么这个人会作出画蛇添足的举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答案。
5、完成点拨。
A、第一句的朗读,读出骄傲,沾沾自喜,自作聪明。
B、从“另一个人”的话中明确“蛇画上脚就不是蛇”了。
C、读出此人的不屑。
6、总结(就问题2、4进行)舍人相约“画地为蛇,先成饮酒”,一个人先画完了蛇,但他沾沾自喜、骄傲,给蛇画上了脚,这个多余的举动使蛇不再是蛇,也耽误了时间。所以“终亡其酒”。
八、总结寓意
那这个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引导
A:画蛇添足者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们归纳的时候可以从相反的说,让别人不要这样,那该怎么组织语言呢?
B、也可以用“假设”,“如果就”。
九、拓展延伸
1、生活有没有做了类似事情的人?
2、因为这个成语有着宽广的生活意义,所以解释时前一部分说了它的本意后,还讲了“比喻”生活中
3、师:学习了这些理解古文,感悟寓言道的方法后,老师还想请大家看看本课的3个代词,看它们在句子中代替什么?
十、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按照祠者赐酒的故事顺序学习了《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并懂得了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会而弄巧成拙的道理。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课外自己理解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例如我们的《古诗文诵读》。
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祠者赐酒
自作聪明
蛇成饮酒
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
弄巧成拙
终亡其酒
者{祠者:的人饮之:酒先成者:的人之{为之足:蛇为蛇足者:的人一人之蛇成:的其{其舍人:他夺其卮:他的饮其酒:那壶终亡其 ……此处隐藏2201个字……p>
另一个人
画蛇
喝酒
《画蛇添足》教案7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谢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想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3、学习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学文,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爱读童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那些童话故事呢?
2、学生自由说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丹麦著名的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由孩子们自己熟悉的童话故事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知识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读后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样的句子来评价小女孩的命运?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3、读后汇报。
(1)检查自读情况:读一读你觉得最难读的句子,然后选一两句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想用什么样的句子来评价小女孩的命运?
4、师提炼:小女孩处境可怜,命运悲惨。
[以读为主线,提纲挈领,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画出句子后,试着把这些句子读好。
2、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合作,汇报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小女孩很可怜”“小女孩也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等等都可以。只要学生能够结合文中的语句,比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全班交流: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小女孩命运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一部分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读读——议议的方式,培养孩子们阅读的独特性和思维的求异性。]
四、引发矛盾,深入探究。
1、大家都说小女孩的命运悲惨,但是课文中最后三节却写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把课文最后三节默读一遍,想一想这个问题。
2、学生自读,思考。
3、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4、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 “矛盾处见真知”,利用矛盾性问题,以疑促读,读中解惑,使学生在读、悟、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
五、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感人的故事。(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录像片段)
[用播放录像的方式回顾全文,给学生以想象、回味的空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六、质疑问难。
1、刚才大家欣赏了这篇精彩的童话,现在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的吗?
2、学生自由提问,全班合作解决。(有价值的且无法马上解决的,师予以归纳,留待下一节课讨论)
[让学生的共同合作来解决剩余的疑难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布置课外作业。
1、从文中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2、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促进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3、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以现代社会为背景改写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释疑解难。
1、出示上一节课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3、小组派代表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1、布置学习任务
(1)请你把你认为文中写的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2)自己读完后,再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部分写得好。
2、学生按要求学习,师巡回指导朗读。
3、指名读课文精彩部分。
4、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5、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6、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7、齐读课文五次划燃火柴的部分。
8、师小结:想象源于现实,只有源于现实的想象才是合理的。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三、拓展延伸。
1、我们也来想象一下,如果小女孩现在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帮助她呢?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3、师引导:是啊,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能来到现代,她就不再痛苦、孤独,因为有一大群爱她的小伙伴。让我们想象一下,她来到我们身边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己动笔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4、学生试编故事。
[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表达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语言积累和运用得到有机结合。]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编写小故事。
2、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
[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