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教学目标】
《阿长与‘山海经’》一共有30个自然段,其内容从时间分隔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前26个自然段写“过去时空”(对人与往事的讲述),用儿童的口吻,后4个自然段写“眼前时空”(讲书的保管影响,以及人故抒情),用成人的口吻。
从抒发情感看,文章设伏着一条情感波动起伏之线,将30个自然段拉得很紧:第1-2段开宗明义点出“憎恶”(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第3-12段写讨厌;第13-17段写“敬意”(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第18自然段又回到“憎恶”(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第23-26段写“新的敬意”(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后面4段写思念。
从抑扬方法来看,前26个自然段亦可以分成两部,前22个自然段是抑,写人物的 “种种不是”,后4个自然段是扬,写人物“宏伟一是”;“种种不是”包括:身份(第1段)、名字(第2段)、切切察察和睡相(第3-5段)、规矩(第6-12段)、神力(第13-19段)等,细思可明,阿长身份卑微,言行俗鄙,愚昧无知,守旧落后;“宏伟一是”即是阿长买书送“我”,助我圆梦 (第23-26段), 从中可知,保姆对养子天经地义之爱,一俊遮百丑。
从课文的美点来看,除上所述,充满童真饶有童趣的语言,对人物传神的白描勾勒技法,都不可忽视。
课文以多事写人,行云流水般讲述,內修抑扬之道,潜藏-人物复杂(只是那么一点儿)性格,才是与学生接近的最特。又,阿长买书送“我”助我圆梦一节,是课文美轮美奂的时刻,精彩无限,值得涵泳。故此,把教学定在向文本学习写作之道上。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之一:明结构知事件悟重心
学生读文,解决生字词之后,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1、写“过去时空”(对人与往事的讲述),用儿童的口吻讲述的部分(第1-26段)。
2、写“眼前时空”(讲书的保管影响,以及人故抒情),用成人的口吻讲述的部分(第27-30段)。
3、前面部分记事写人,具体倚重,比较好玩,是文章的重心。
教学环节之二:明素材知人物悟方法
重点学习课文前面记事写人部分(第1-26段),分三步走:1、明素材;2、知人物;3悟方法。
1、“明素材”:划好板块,用给板块加小标的形式(备选答案形式,多选一),引学生读懂板块内容,领悟组文之素材。
2、“知人物”:在上面读懂素材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引学生感悟作者笔下人物的内在特征,即作者用这些材料实际上想告诉我们,阿长是一个什么样人?
3、“悟方法”: 在上面两步读懂素材、感知人物内在特征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领悟本文的写作构思之法。引学生思考:写人物内在特征的这些片断按什么顺序排列?最后一个片段与前五个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安排顺序的潜在用意是什么、能否任意调换它的位置?这种写法有没有名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魅力?
细部品读课文精词美句、精华片段,涵泳文章文学之美。 教学环节之三:明精华细涵泳悟匠心
1、玩味动词,动词准确。
2、玩味人物描写,片语传神。
3、玩味“买书送我助我圆梦”之片断,多角度领会文学之美。
教学环节之四:悟写技得写法练写作
教学环节之四:悟写技得写法练写作
经前面层层铺垫后,教学重头戏期以最终于写作上达成。
学习写作方法,引学生领悟写“一个复杂一点儿的人物”构思下笔之道。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3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三、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领会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来表达感情的。
五、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
目标二、目标三
难点:
目标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二、三;第二课时完成目标四;课后完成目标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有谁记得《从百草园到三 ……此处隐藏27445个字……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问题③(点拨提示):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描写里,在由表及里、浅而深的认识过程当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想互相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目标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A、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②品味本文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对看课后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