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 ……此处隐藏31671个字……个特点。
4.背诵第三自然段。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欣赏,把自己的赞美之情送到朗读中去。
四、交流
1.小组交流,先互相批改,再请教同学改正错题。
2.全班交流,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微笑的样子。( ) 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
2.从文中找出列词语的近义词。
目不暇接—( ) 繁花似锦—( ) 意味深长—( )
二、明确目标(齐读)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自学
1.作者为什么说德国人是一个“奇特的民族”?用“~~~~”画出有关的句子。作者揭示了一种要赞美的人生境界是: 。
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人人为我”在文中指: 。
⑵“我为人人”在文中指: 。
⑶“耐人寻味”是意思是 。“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文中是指:。
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界? 。
⑸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有没有感受到类似的境界?举例说一说。。
3.看了德国人的风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4.“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句中的“美丽”有两层意思,①
②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德国人的 没变 。
四、交流
1.小组交流,先互相批改,再请教同学改正错题。
2.全班交流,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题。
五、拓展训练
1.读了这篇文章,德国人给你最深的象是:
2.小练笔: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六、课后检测
1.做《同步精练》第一至五题。
2.背诵第三自然段。
结合课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课后反思 :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应该让学生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5教学目标: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意思。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检查复习
同学们,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今天老师把各种各样的花请进了我们的教师,大家一起来欢迎吧。学生欣赏图片,并谈感受,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读熟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课件出示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生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
二、感悟朗读,点拨提升
(一)感受景色的奇丽
1.同学们,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从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景色的奇丽? 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任何”等词语。学生练读。
2.师: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看着花开,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花的海洋。师配乐读,生欣赏图片。
师: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如果“我是一位疲惫的游客,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
?? 我是一位遭遇挫折、心情烦闷的行人,闻到这醉人的花香,我
?? 我是一位德国小学生,来到这花海般的街道,我?? ?
? 3.入情入境朗读。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啊!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老师把它们稍稍做了下改变,变成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二)感受民族的奇特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简介女房东并且提问,在德国,谁会养花?生答医生护士军人工人等。
2.谁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师: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 师: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你能说一说吗?生答值日,互相帮助等例子。
(三)朗读升华
在德国,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鲜花绽放的清香,能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奇丽的花,这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所以他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引读:正是这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
(四)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四五十年后,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看到的是怎样的风景?四五十年前,季老先生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东西变了,什么还是没有改变”?
2.联系上下文思考“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什么?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季老先生故地重游,他做了一个梦。请你猜猜季羡林大师都会梦见些什么?并且交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