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却仍然沉醉在那些孩子天籁般的歌声之中。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影片则是以皮埃尔与皮佩诺两位老人的回忆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那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休。他在一个寒风凛凛,没有太陽的早晨来到了一个监牢似的寄宿学校。这种背景也将他内心的低落与失意很好的烘托出来了。相比之下,故事结尾则是一个陽光明媚的下午。这时虽然马休再次失业,但他内心却充满着快乐。
在一首首优美、柔和、惆怅的歌曲推动与渲染下,描绘了马休对校长休罚的教育方式的不满,并以自己擅长的音乐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安慰着这些问题学生伤痛的心情,让那个有着天使般面孔与嗓音的皮埃尔看到了希望,彻底地改变着,终成为一位成功的音乐家。
细细回味整部影片,最能令人感动的是当马休将被学校辞退离开的时候,他是多么地希望他的学生们会蜂拥而至地在门口为他送行。但是竟一个人也没有,当他失望到低谷时,却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纸飞机,一抬头,窗口满是一双双小手与纷纷飞出的纸飞机,纸飞机上满载着孩子信一声声发自肺腑的祝福。虽然孩子们被校长禁止与马休道别,但孩子们再一次唱起动听的歌曲,那优美的歌声一直会飘荡在空中。我想孩子们的道别,一定让马休感到欣慰与自豪。另外,在马休发现偷十万法郎的不是蒙丹,而是郭邦后,问清原因没有告发只是交还了钱,因为那孩子告诉他是想买一个热气球。马休明白这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和对理想与自由的渴望,他理解郭邦梦想着乘坐热气球飞出这“地狱”学校,正是因为那样,我才对这短短一段记忆犹新。
在结尾,恰好在星期六,马休失业了,并带走了那个第一每个星期六等待父亲接走的孩子。这部温馨的电影拍出了马休对孩子们的理解,而它的回味无穷却也引来人们的反思。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今天的教研改了一种新的形式,观看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个电影初次听说还是在一个娱乐节目上,印象中只有那群歌声如天籁般的孩子们,这次借助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部电影。
在片初是以回忆倒序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顽劣的孩子各种恶作剧的戏弄老师,同时老师们也在用严厉的方式惩罚者他们,“犯规—惩罚”是校长及老师的口头禅,孩子们的举动就像弹簧一样被压制再反弹。
终于,主人公马修老师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希望。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满腹的才华,仅仅是一个落魄的音乐老师,可他的到来就像一汪清泉注入了沙漠,让我们瞬间就发现了这群孩子的优点,他用音乐拯救了这群无人问津孩子。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虽然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但他尽自己所能做着一切。最让我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像马修老师,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让我们坚持着最初的梦想,把爱带给每一个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宽容如习习春风,让人心中涌上股股暖流……
看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才明白“放牛班”原来是指一群没有希望,放荡不羁的“野孩子”,而不是“放牛”。电影主要讲述了法国辅育院里的一帮问题少年经常调皮捣蛋,暴戾的校长和冷漠的老师的只会用武力严厉地惩罚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习以为常。这样无休止的恶性循环随着一个新老师的马修的到来被打破了,马修独特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在马修的循循善诱下,每个孩子都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宽容”。
一个学生用计打伤了麦神父的眼睛,校长无视孩子们的惊恐,竟然用轮流禁闭长达6小时的方法逼他们供出真凶,最终却一无所获。当马修确定谁是真凶后并没有体罚这个小孩,而是帮着他隐瞒真相,然后让他日夜照顾受伤的麦神父,直至伤好。马修用他宽广的胸怀和真诚善良的心包容着这些叛逆的孩子们。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事还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
马修是一位失意的音乐家,他因材施教,挖掘孩子们的天赋,给他们匹配好适合自己的音调,然后成立的一个合唱团,顽劣的孩子们编了一首歌曲羞辱他,歌词不堪入耳,然而马修听后却气定神闲地夸他们唱得不错。孩子们并没有因此受到惩罚,反而还得到了称赞,这让他们感到意外和欣喜,渐渐地,他们不再惹是生非。马修费尽心思地用音乐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用宽容驱赶了孩子们内心的灰暗。最终,昔日的问题少年变得善良、谦逊、甚至懂得感恩。
宽容就是真诚的付出和善良的感化,值得我们拥有。我将努力去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影片中的“池塘底”,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多少生机的地方。可马修的到来却仿佛一粒石子投入水中,可那一粒石子,却溅起了层层涟漪,使“池塘”渐渐富有生机。
马修来到了这个学校,还没有开始上课,他就得到了一个大大的惊喜,一位学生把在学校工作多年的麦神父弄伤了,马修知道后,却没有说穿,只是让他去照顾麦神父。一天,麦神父病情加重,被送往外面诊治。那时孩子们有多么喜欢他,他是一个多么好的老人。后来,麦神父健康地回来了,大家都很高兴。
在马修来之前,这个学校一直以严罚而出名。他们总是轮流关禁闭,直到犯错的孩子站出来承认。马修却在这样一个学校,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他成立了一个合唱团,想用自己对音乐的热情来感化同学们,在马修老师的努力下。大家也被这种热情带动了起来,将一切烦恼的事抛在一边,尽情地演唱着。
因为这个合唱团,让原本严厉的校长也开始变得有温情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他站在椅子上永远也飞不高纸飞机的窘相,还有他愉快地回踢了一个踢中了他头的球的快乐。
最后,校长差点就能升迁,但由于学校的一次认为火灾,他的愿望泡汤。他决定辞退了马修泄愤,最残酷的是临行前,校长还不让学生们去送马修。当马修老师走到校门外时,忽然不断有纸飞机从窗口上飞下来,每一个纸飞机上都有孩子们写给马修老师的临 ……此处隐藏4552个字……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电影的经典部分自然是马修老师将孩子们组建成一只合唱团,充分的给与他们才能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中建立自信,赢得尊重。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不再迷茫。莫杭治也在后来进入到音乐学院学习,使他的将来也逐渐清晰。不可否认,马修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总是想法设法的帮助孩子们,没有私心,有的对工作的热情。记得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个人最难办到的就是没有私心。”但在马修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与之相对比的是院长的行为,院长想得最多的只有自己的升迁与仕途。尤其是最后院长在回答是自己创建的合唱团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院长的卑鄙,而马修老师的不与辩解也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因为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人:一个是热衷官职,一个淡泊名利,关心的只是孩子们得学习与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修老师因得罪院长最后得到的是被解雇的命运,这也让我们不由想起了电影开始时马修老师的自叙:当自己在一系列领域受挫之后才来到的这所学校——。也许以前也正因为马修老师的正直行为才不断被人排挤。这也无疑是对社会某种现象的的讽刺!虽然马修老师走了,但他却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于是在最后的电影画面中, 在马修老师站在楼下面,头顶不断有纸飞机飘落,在身边慢慢盘旋。马修老师的脸上不再有被解雇的失落,带有的是会心的笑容。
在最后马修老师蹬车离去时,佩皮诺主动要求与他一起走,当我们听到电影中的一个声音告诉大家那一天是周六时,我们也豁然想到在电影开始时的哪一个小小的伏笔,告诉我们佩皮诺每周六就会到校门口等待父亲来接他。同时我们心中也涌起了一阵感动,马修老师被解雇这个看似不完美的结局也在这时变得圆满。
这部电影其实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同样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平等,理解与宽容则能让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共鸣。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看完电影,这首《voissurtonchemin》依然在我耳畔回响,莫朗干净的嗓音,澄澈的眼神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虽然我的教育旅程已接近尾声,但这部影片仍引发我深思与反省,马修老师是“溏底”的贵人,我也想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我应该这样做:
一、用真心交换真心
所谓真心交换真心,就是老师用心去关爱学生,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并会用行动回报老师的真心。近十年来,我一直教一年级,孩子们很好动,根本管不住自己,甚至出现第一个叛逆期。刚开始我对他们非常严厉,却忽略了“过犹不及”。我换了一种教学方式,放下身段和他们肩并肩,说说心里话,不时夸夸他们,我渐渐发现那些“个性”孩子的改变。
二、用爱和智慧软化坚硬的心。
面对犯错的孩子,一味地粗暴指责,只会教会孩子以暴制暴,在孩子心里埋下阴暗的种子,马修老师音乐软化了孩子的心,抹去了孩子们心中的尘埃,给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和光明。
三、用耐心擦拭尘埃
在与学生相处中,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不可能一切按照老师希望的来,这时需要老师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坚持。班上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有所进步,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如果我们继续斥责他,恐怕只会抹杀他心中仅有的一点愧疚。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他呢?耐心,对,就是多一点耐心,多听听他的心声,对他的行为不要妄加指责,让他在我们耐心的呵护下,逐渐抹去心中的尘埃。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用真心交换真心,用爱和智慧软化坚硬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周五的下午,陈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代课老师,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畔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的成就是因为当年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贝比若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贝比若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贝比若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贝比若带走了。贝比若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和很多动人的故事一样,《放牛班的春天》是朴素而真诚的。“池塘之地”是一所再教育学校,里面收纳着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里面的大部分学生已经被家长放弃了。音乐老师马修给孩子们组建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最终改变了孩子们和他自己的命运。我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也被故事的情节所触动,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老师。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与其说是马修用音乐洗涤了孩子们的心灵,还不如说他是用爱冲刷了孩子心灵上的蒙尘。对于这些被抛弃的孩子,他们敏感脆弱。但爱是非常神奇的东西,这是他们这个年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少了爱,那可能会是徒劳,没有爱你就改变不了他们。马修老师永爱改变了他们一个一个灵魂,他们中有的成为了伟大的指挥家,有的成为了普通人。
有人看了这部电影感慨道,“遇到马修这样的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是啊,默默无闻的老师到最后可能就泯没于普通人当中。我记得刘佩慈在《乡村教师》中写道:“他一生中积累的那些知识,虽不是很多但是他很看重的,像一把发光的小珠子毫无保留地落在地上,发出一阵悦耳的叮当声,娃们像见到过年的糖果一样抢那些小珠子,抢得摞成一堆……这幻想让他有种幸福的感觉。”
老师是伟大的职业,不求功名利禄,教书育人,看着这些小苗不断成长,心里肯定会有别样的感觉。幼苗们奋力发芽,终将都会张开花瓣,我在耳边好像也听到了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