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

时间:2023-02-26 11:55:16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11篇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1

湖广会馆又名禹王庙,是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禹王宫等古建筑群的统称,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当年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会之所。会馆内的戏楼戏台中,拥有精美的环楼木雕,非常精美,值得一看。

历史上的重庆贸易发达,吸引了大量外地商人进入,各地商人纷纷在重庆开设会馆,昔日重庆有著名的八省会馆之说。其中建筑最宏伟气派的要数财力雄厚的湖广会馆和江西会馆。这两大会馆和相毗邻的广东会馆都在商业集中繁华的下半城的东水门内,形成庞大的建筑群,现今合称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建筑中的浮雕镂雕十分精湛,特别是在禹王宫、广东公所和齐安公所内的戏楼中,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每个故事旁边都刻有寓意福气的蝙蝠、花草、瑞兽等。会馆内还设有重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它馆内再现了人类移民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这次移民运动的过程,对日后川渝地区文化经济生活的影响。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2

重庆湖广会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长江边,系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禹王宫等清初古建筑群及仿古新建筑群的统称,是目前已知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会馆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从乾隆到光绪又不断进行了扩建、新建和改建,目前看到的会馆群是清道光和光绪年间重建,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作为具有地缘性质的帮会机构,会馆的主要职能是联络乡情,以壮乡威。所以,它既是同乡之人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乡戏曲的聚会之所,又是同乡之人抵御外侮、互相帮扶的重要组织。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3

重庆湖广会馆位于重庆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会馆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包括广东公所、齐安公所。

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

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东水门一带,按照风水学说,河道弯曲的内侧是“吉地”,外侧是“凶地”。东水门一带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风水很好,会馆就选址于此。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4

今天,我们在老师带领下走进了湖广会馆,去了解了禹王的生活。

走进城门,穿过一条小隧道,一座高大而雄伟的建筑便出现在我们眼前,古老的木板上写着禹王宫三个耀眼的大字。来到禹王宫里面,一面用红漆涂成的“禹”字的大鼓在墙上显得十分引人注目。旁边是大约四人才能合抱的铜钟,被我们重重地敲响,发出清脆的声音。走过一串木楼梯,大禹的塑像立刻映入我的眼帘。传说中夏朝的大禹家在弹子石涂山,他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故事已流传了三千多年了,受到后人的广泛尊敬。你看,此时的他穿着金光闪闪的长袍,手中紧握着治水的工具,好像正盯着已哗哗流入大海的洪水,脸上露出轻松的微笑…….

在大禹塑像的下方,竖立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刻着“天下共主”……..向左走,就是禹王的居室、客厅、厨房,哇!这些家具全都用深红色木料制作的,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古色古香,真漂亮。穿过一扇圆门,就是一个用四根结实的柱子撑起来的戏台,柱子和房盖上都刻着八仙过海和十八罗汉的故事。戏台对面的亭子是禹王坐着看戏的地方,墙上粘着变脸、吞火…….的图案。听说每天晚上八时左右禹王要在这里看京戏表演呢!穿过戏台向前走,就是一组栩栩如生的塑像。两位留着长辫子的考官站在讲台前;一个穿着破衣服的穷书生和一位穿着华丽的衣服的富公子站在前面。考官告诉他们,穷书生中状元了,富公子落榜了,穷书生听了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富公子却伤心的哭了起来,他的妈妈连忙上前去安慰他…….街上的人们都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好像在说:|不管是穷还是富,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结果…….”

湖广会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们重庆宝贵的历史遗产。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5

湖广会馆是一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会馆群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包括了广东公所(亦称南华宫)、湖广会馆(亦称禹王庙)和齐安公所以及江西会馆的部分遗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长江边,是我国长江以南城市主城区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会馆群,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历史上重庆明清时期的商业繁盛,吸引了外地大量商人进入重庆市场,尤其是两广、两湖和山西、陕西、福建、江西、云贵等省的商人。各商帮自乾隆时期就陆续在城里设立会馆。昔日重庆城著名的“八省会馆”,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它们是湖广会馆(又名禹王宫,在东水门内),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在东水门内),广东会馆(又名南华宫,也在东水门内),陕西会馆(又名三元庙,在朝天门内),福建会馆(又名天后宫,在陕西街),云贵会馆(在绣壁街),山西会馆(在人和湾),同庆公所等。当年的八省会馆中,建筑最宏伟气派的要数财力雄厚的湖广会馆和江西会馆。这两大会馆和相毗邻的广东公所都在商业集中繁华的下半城的东水门内,形成庞大的建筑群,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统称的湖广会馆建筑群。

解放后各会馆改为了居民居住住房和单位仓库,昔日重庆的八省会馆早已成为历史遗迹,大都不复存在,而令我们所能见到重庆会馆遗迹,只有目前还基本保留完好的湖广会馆群(禹王庙、齐安公所、广东公所及江西会馆部分遗址)。因年代久远和历史原因,湖广会馆建筑群现已破烂不堪,大量精美雕刻、雄伟殿堂散落和淹没在已改作居住住房和单位仓库中,在东正街4号商业储运公司仓库院内,还残存着的大殿和戏楼的部分建筑。状元桥洪学巷9号重庆新光包装厂占用的广东会馆的厢房和戏楼上的木质雕刻,虽年久损磨,也依稀可见雕梁画柱精工技巧和金粉的光辉。

重庆市、区两级政府对湖广会馆的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视,将其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决定进行修复建设。确定从提升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保护古文物建筑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角度,把湖广会馆修复建设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人文价值为一体的新旅游观光点。工程已于2003年12月28日动工,计划2005年6月完工,10月对外开放,迎接同期在渝召开的亚太城市市长峰会。

重庆湖广会馆现已被国家三建委纳入《长江三峡区 ……此处隐藏3351个字……空”立体交通网。

所谓“水”,已经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船,还包括水翼艇、豪华旅游船、跨江大桥等现代化水上交通工具和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的桥。重庆的桥不是江南流水上小桥,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11

重庆湖广会馆位于重庆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会馆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现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包括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我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东水门一带,按照风水学说,河道弯曲的内侧是“吉地”,外侧是“凶地”。东水门一带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风水很好,会馆就选址于此。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当时的执政者就将湖广百姓迁往四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广会馆也就应运而生。祖上或许正是那时随移民来到重庆,所以来到湖广会馆就觉格外的亲切相熟了。譬如现在我们所说的“崽儿”、“抄手”“啷个”等乡土方言,都是源于湖广方言。湖广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现在已经无法听见了。当年的湖广会馆是重庆“八大会馆一公所”中最繁华的一个。会馆的领导一般叫“当家的”,管事的是“二当家”,为人往往八面玲珑,会馆经营得异常红火。

湖广会馆的围墙样式,是明清时期常见的黄色封火墙,以直线构图而呈阶梯状叠落,又称‘码头墙’,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这样的设计,使整个湖广会馆呈“L”形,从山坡上直冲而下,围墙联绵不断,造成异常震撼的视觉冲击。

主体建筑大体依中轴线排列,巍峨古朴。与北方砖石结构的建筑不同,禹王宫是南方庙宇常见的木结构悬山式小山瓦顶,其中大量使用的是木柱。这些木料都是专门从湖广运来。移民相信只有从家乡运来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

无论是四川还是北京抑或重庆,但有湖广会馆就有禹王庙或禹王殿。300年前的湖广会馆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举办禹王庙会,祭奠禹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传说大禹治水,就曾经居住重庆,连儿子生在重庆也没有回家看看。所以现在重庆南岸还有个地方叫弹子石,意为诞子。禹王宫是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乡绅捐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禹王宫原是传统的黑青瓦。从清顺治年间早期湖广移民入川时就开始修建,后虽经嘉庆、道光和光绪时候三次重修、扩建,青瓦的风格都保持了最初的样子。1734年发行的清代建筑手册《工程做法则例》明确规定:黄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宫就用黄色琉璃瓦;绿色是士大夫的颜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国民间绝大部分建筑的瓦都是黑青色。山西晋商尽管富甲天下,其深宅大院也只能用黑瓦。禹王宫的黑青瓦正是如此。

禹王宫大殿通高12.5米、进深14米,大殿和戏楼飞檐下,刻着“二十四孝”、《西游记》、《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及山水花鸟的环楼木雕,工艺精湛,精美绝伦。禹王宫斗拱的龙头都朝着长江,寓意大龙锁江。禹王宫保留下的三面外伸的戏楼,两边有厢楼,专供贵宾,台下的场地才供一般观众享用。戏台两边,供配乐人员使用的乐楼很小;檐下的额枋雕刻着各种鬼怪故事,也包括《西游记》。禹王宫原有13座戏台,是戏台最多的会馆,曾有“戏台九重,台台不见面”的说法。可惜如今只剩一楼一底。

禹王宫大殿后面依山而上就是齐安公所和广东公所。齐安公所又名帝王宫,由湖北黄州府移民修建。因为唐代湖北黄州一带曾设置过齐安郡,所以命名为齐安公所。广东公所:又名南华宫,由广东移民捐资兴建。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湖广大移民伊始,湖广移民就开始了会馆的筹建,至康熙时正式建馆。现在的会馆中,还有“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副对联,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两大公所最有看头的就是它的戏楼。会馆是因为有了戏楼,才有了今天纷纭的精彩。要解读湖广会馆的精致,自然也离不开戏楼。齐安公所的戏楼有所改进,进深更大,专供贵宾的看厅在戏楼的对面而不是两厢;乐楼比禹王宫的大得多,额枋雕刻的内容以从鬼怪故事变为二十四孝图、《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鱼樵图》等,每个故事旁边都刻有寓意福气的蝙蝠、花草、瑞兽等。而广东公所的戏楼是现存四座戏楼中保存最好,最气派精致的。重庆戏曲在这一时期也是发展较快的。无论官商公子、富家小姐,还是袍哥大爷、青楼名媛,三教九流,每到下午戌时,看客暴满,人声鼎沸。这一时期也是京剧、黄梅戏、梆子、昆曲等许多剧种与川剧发展结合比较快的一个时期。重庆的戏曲得到很大发展。

会馆每天下午三点必有一场折子戏。我对传统戏剧是很喜欢的,特别喜欢川剧折子戏。来时正上演《珍珠衫》,于是要了一碗绿茶,听戏品茶。这就是过往重庆人的闲情雅趣。

重庆湖广会馆不同于北京湖广会馆那种建筑空间宽大,气势宏大的特点,却更多继承了徽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在园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园林的手法。固而会馆院落之间反复出现高大的封火墙把空间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每个小院落间有小门连接,空间上并不断绝。这使每个院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对应的风景,假山花草、小桥流水、围廊雕画,都是特有的风貌,完整空间内又包含着独特性,这正江南园林的特点和徽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的结合。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重庆地域建筑特色。整座会馆依山势而建,建筑高差有别,错落有置,梯步蜿蜒,各院落中设有天井凉台。这都是传统徽式建筑结构没有的特点。重庆湖广会馆的建筑特色的确与众不同。

重庆湖广会馆装饰也有很浓郁的徽式风格。木雕出自皖南木雕一系。皖南即古代徽州所在,徽州木雕是闻名全国的精品。行云流水般的刻画线条,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人、鬼、神、花、鸟、兽,无不一精。广东公所戏楼斜撑上的木龙,口含龙珠,木珠竟然能自由滚动而不脱落,工艺之高妙,令人称奇。 1928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刷的不止是九门八码头,也冲垮了重庆八大会馆。上世纪60年代,因为与过去的重庆袍哥堂有染,湖广会馆被戴上“拉帮结派”的帽子。在“破四旧”的大运动中,红卫兵数番“洗礼”,湖广会馆的木雕石雕作品保持下来的已经不多。

湖广会馆封火墙是很具建筑特色的。它对建筑的层数、高差、进退等问题,都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使单调的悬山顶人字屋面变得错落有致,曲折流畅。湖广会馆的封火墙除了连续不断的特点外,其造型与地形的结合也很有特色。齐安公所的封火墙造型是最独特的。封火墙形式繁多,主要有梯形、曲线形(拉弓墙)、人字形,一字形。齐安公所的封火墙正是曲线形的拉弓墙,呈圆弧形,配以墙体结构的连续,因此视觉上很像翱翔着的巨龙的背脊,龙脊依山势而下,自然气势非凡。北方的封火墙是直线的,讲究中规中矩,庄重但缺乏灵气;而南式封火墙如浙江保留的封火墙,都还能体味出灵动的趣味。湖广会馆的封火墙就是属于南式。

湖广会馆曾经承载了重庆往昔的一段辉煌,而今天的湖广会馆将继续承载新重庆的另一段辉煌。

《重庆湖广会馆导游词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