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丝瓜和它的花散文
天性浪漫,喜欢花草,红肥绿瘦在眼里都是风景。国色天香的牡丹,娇艳欲滴的玫瑰,幽香清远的兰花,这些观赏名花,属于正宫娘娘,极能入人们的法眼,我也喜欢多赏几眼。至于其它花卉,次于偏妃、宫女,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花园里种植的大红大紫的名贵花草,片片排着整齐的队伍,并不是我的钟爱,觉得它们太过于浓艳、过于规矩、过于端庄,少了些韵味,少了山野间花草的风致,山野间花草虽为村姑,但素雅、朴实,骨子里扬着放荡不羁的野性。实际,我对蔬菜瓜果开的花,到情有独钟,除了桃花、梨花、杏花这些早已夺了人们的眼眸外,我倒喜欢粉珠点点的豆角花,浅紫害羞的茄子花,白色静美的葫芦花,黄色似喇的丝瓜花。这些花不张扬,不引人注目,菜农大多也只关注结了多少果实,但它们开的安静、开的雅致、甚至小心翼翼、大多都做了绿叶的陪衬。特别是丝瓜花,我不仅独爱它长长的花期,从夏到秋,花开不谢,还主要是它留给我一个难忘的.故事。
刚成家时,就喜欢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时,我渴望自己拥有一个面朝大海,花开满院的房子。后来,看到作家冯骥才的一段话:“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挽一帘幽梦,许一世倾城。写一字决别,言一梦长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美好的愿望,只是感觉略带一缕忧伤。于是,我更加向往“择一院终老,等一季花开”,这种微带禅意的生活。
当真正拥有一个小院时,兴奋地规划、布局着花草,先把芍药、百合、野玫瑰请了进来,可是,它们花开不多时,就很快红消香断。而角落里的丝瓜,却顶着黄喇叭一直攀援上升,直至秋风吹上枝头。第二年,忍痛将芍药、野玫瑰请出院子,百合只留下少许。用大片的地方,种了乡土气息浓厚的步步高花,虽不是正宫、贵妃牌位,但花期较长,色泽艳丽,经久耐看。然后就在葡萄架下、栏珊旁,种上了丝瓜,也夹杂着冬瓜、苦瓜和南瓜。
伴着夏雨,瓜苗一点点萌生,婴儿手掌似的嫩叶,悄悄地长大。忽然,我发现在一楼的阳台根下,两块红砖的缝隙里,竟长出了一棵,水灵灵的丝瓜苗。爱人说:“可能是无意掉下的丝瓜籽,发芽钻了出来,拔掉它吧”。我怜惜地说:“别拔呀,留下它,这么狭窄的空间,看它能长多大”。就这样,我经常照顾它,转眼,就长成一尺多高。可不幸的是,有一天,爱人浇园子,不小心把它碰折了,只有丝丝缕缕的筋连着。爱人说:“都折成这样,不能活了,别管它了”。可我不甘心,找来线绳,一点点把折的地方缠好,用竹藤条给它做了一个拐杖,边浇水,边祈祷它闯过生死线。
几日后,惊喜地发现,那棵丝瓜没有死去,叶片青绿地继续生长着,我很高兴,在二楼的阳台上,栓了一根绳索垂到楼下丝瓜上,让它顺着牵引绳攀爬。它很听话,一边沿着指定的轨道爬行,一边开支散叶,枝枝蔓蔓相互缠绕,我又垂下两根绳索,让它的孩子依偎着母亲一起攀援、上升。慢慢地,它的叶片长的与荷叶很相像,竟有些荷的姿韵,莲的禅意。一袭碧绿在烟雨中,似南国的芭蕉,黄色的花蕊,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吹起喇叭,喇叭吹久了,倦了,就关闭了,变成拇指大的小青瓜。再不多日,这棵丝瓜就攀上二楼阳台,围着栏杆,来来去去地爬行,很快,就爬满了阳台围栏。远望,枝藤缠绕,黄花烁烁,青瓜悬挂,分外美丽。
这棵丝瓜,不仅生命力顽强,花繁枝茂,果实也丰硕,那年深夏,丝瓜成了我的主要蔬菜,上阳台去摘两个丝瓜,素炒、煲汤、包饺子,滑润爽口,味道鲜美。我大概计算一下,这棵丝瓜竟结了有20多个大瓜,有的瓜还没来得急吃,就快速地老了,晾晒后只好做刷碗布了。
这个夏天,这棵丝瓜竟成了我的风景,我的故事,不管是朋友来小聚,还是邻居来小坐,我都像祥林嫂一样,不断重复地指着它,给他们讲,这棵砖缝里长出的丝瓜,如何命运多舛,如何艰难成长,如何攀爬阳台,如何开出繁星般的花朵,如何结出累累硕果。我讲的津津有味、娓娓动听,他们听的兴趣盎然、连连赞叹,为此,爱人送我个绰号,叫我“张祥林”。
秋天到了,苦瓜早已枯黄,冬瓜和南瓜也不开花了,院落里还有山葡萄和几个青柿子,和生长旺盛的白菜作伴。可丝瓜仍依依不舍地绿着,有的瓜秧上,还挂着细小的瓜,丝瓜花虽稀落了些,但有的枝蔓上,还浅浅地黄着。月光下,我坐在阳台上,丝瓜静静地趴在栏珊上,不言不语,这一季的生命,它历经磨难,一定是疲累了,那零星的淡黄和星星对望着,像烛火在夜空中闪烁。一种敬意油然而生,这棵丝瓜,在缝隙里出生,但不抱怨环境,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生命力,接受命运的考验,一直生机勃勃地攀援上升,瓜秧爬到那里,花就开到那里,不悲不喜,不忧不伤,心系蓝天,如果给它接上一步天梯,它会把那抹黄开在悠悠的云朵上,令人感动和敬佩。
从此以后,我特意在阳台下,辟一小块地种丝瓜,阳台上黄灿灿的丝瓜花,成了小院夏季一道不变的风景,今年,丝瓜的藤蔓已悄悄地爬上了二楼栏珊,几朵黄花在低处含苞待放,我期待,那片金黄的喇叭早日吹上栏珊,燊满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