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卷话今昔散文
7月的夏天,受吴江区民文樊主席的委托,我赴松陵采访金献武夫妇关于宣卷船的事。预先和他们联系过,这不,金老师已约请82岁的琴师在他家等候了。
琴师沈宝根,屯村人,是金老师紫霞社宣卷班的琴师。他10岁时就跟父亲沈福田学拉二胡,文革时,被迫中断。如今,沈先生又拉起了他心爱的二胡,老人很是欣慰。
平时话不多的他,和我聊起了旧事。解放前,有很多庙,应和当地老百姓的风俗,会烧香,拜佛,接路头(财神)菩萨,庆祝、过年。
村上过年,一般上半年是庆祝,祈福。下半年待青苗,庆丰收,都得请宣卷班来演出。以前是村上牵头集体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时常个人出面请“戏班子”,也就是请宣卷班来演出。
出演的理由,可谓是名目繁多。有为做寿、养鱼、乔迁、结婚、满月等喜事庆贺,一定请上宣卷班为他们庆祝。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出行方便。以前靠水路,只能用船。江南水乡,枕水人家。让我想起,中国达人同里的“苏珊大妈”姚金秀。
她包着农村特有的方巾,穿着蓝底白花衣,穿行在水墨画卷中,水波荡漾起她悠扬的歌声。想像得出,当年摇着宣卷船在小河中来回穿梭的情景了,是那么的欢乐。
沈先生饮啜了一小口茶说道,一般宣卷船为4吨左右的木船,摇船人有两人,大都是夫妻,加上宣卷先生和琴师正好十人。船虽小人多,但还是乐此不疲,一起跑遍江浙一带的码头。如路途远,需到杭州唱宣卷,那就得乘航船,方可到达。
宣卷演出,分下午三小时和晚上三小时演出。上午请菩萨,如明天连着有演出任务,又不在同一个地方,为赶时间,会连夜摇宣卷船,好在摇船人可轮流替换。也奇怪,不直接揺到下一个演出点,而是直接摇回新园或南园茶楼。原来,宣卷老先生要吃早茶。摇船人自然把顾客奉为上帝,先生吃好早茶早点,然后再赴下一演出点。
说到这,看他有点累,劝他是否休息一下?可是,老先生打开话匣,好像意犹未尽。他告诉我,常宣唱的宝卷有:《白鹤图》、《叶香盗印》、《沉香扇》、《白马驮尸》、《刘全进瓜》、《大水獭》、《洛阳桥》等。
一般丝弦宣卷分一唱一和两先生,唱的为主,称上班先生,和的称下班先生。琴师有六人,敲扬琴,拉二胡等。一场演出,老板就给一石米作报酬,然后宣卷班子包括摇船人按劳取酬。
那时,宣卷船就停靠在同里的南园茶楼、新园茶楼附近,就是东新桥边的`西面。靠近同里河,水域广。乡下上街上近,也就是说的“出脚”方便。他父亲沈福田的凤鹤社丝弦宣卷班常去那边演出。
说道旧时请宣卷,也是有经纪人的。当时,这种人称“牌话”,也就是中间商。记得新园茶楼隔壁开有一家理发店,店家仲小和、仲熊飞父子是“牌话”。
那时,宣卷先生的牌子就挂在理发店墙上。牌子,为木制品,大小约20×30cm。喜欢哪位先生,可点将翻他牌。翻到谁的“牌话”,就联系谁,然后再租好宣卷船,待到日脚,就出发宣卷了。
当初,红极一时的名角有:唱京戏严阿毛,一本《红罗帐》唱得出神入化;袁宝庭,说唱风格冷噱,《智取威虎山》、《白蛇传》是他的代表作。唱宣卷的,则有延陵社的汪昌贤等约6人。他们风云一代,都是响当当的角。
另外,还有戏班子的。当时,约有四,五个戏班子,他们主要来自江浙沪一带。最为有名的是浙江绍兴的三庆舞台班子,专唱绍兴戏,原汁原味,自然非同一般。同样,客人翻到谁的牌子,由“牌话”联系宣卷先生或戏班子演出,从中提成。
解放后,白天做工,宣卷放在夜里宣唱,一台宣卷费用6元。农村,穷户人家多,村上老听众就集资听宣卷。文革宣卷受批判,只能偷宣,所以在老百姓中流传,有偷听宣卷的说法了。在那个特殊年代,想听宣卷,还真不易呀。
沈先生将他的亲身经历,和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细数道来,听得我入神,忽想起了身边的新一代的宣卷人金献武夫妇。
金献武夫妇与我并不陌生,但不太联系。只是,大家同一个民文协会,开会偶尔会见。金献武的父亲金恩官老师,和我父亲是同一战线的老朋友,都是文化站站长和文保所所长,时有往来。加上性情相近,相知相惜,成了莫逆之交,是几十年的好友,惜两人均已作古近十廿年了。
对于金献武夫妇,我虽不熟悉,但对他们时有耳闻,是出了名的“妇唱夫随”。夫妻黄金搭档,珠联璧合。夫人赵华老师唱宣卷,由她的爱人金献武老师专门倾情打造。金老师不但亲自作词作曲,还是宣卷班的主要琴师之一,实为难得。
他们活跃于舞台,深入于农村。说宣卷,唱宣卷,为民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唱主角,挑大梁,是增光添彩的人物,深受百姓欢迎。
他们唱宣卷缘起什么?金老师说,他16岁进吴江越剧团,因戏曲不景气,在1999年,剧团解散。他和夫人赵华老师拜舅舅金连生学唱宣卷。金连生是汪昌贤的学生,汪昌贤曾到苏州越剧团学艺,后又和父亲金恩官老师赴上海奉贤越剧团学戏。
在2000年,赵华老师经著名的宣卷传人袁宝庭先生的指点,学唱丝弦宣卷。袁宝庭老先生在北京演出时,曾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呢!
说到袁宝庭先生,赵华老师说起他先生的佚事。有一次,袁宝庭先生在南厍宣唱《凉亭产子》。说表过程中,说道生孩子有污秽之物,老先生一时疏忽,没有表清把这些脏东西怎样处理掉。到了夜场结束,老先生和琴师一干人,老规矩在等吃宵夜。这时,东家过来连打哈哈,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老先生,今朝真不好意思,夜宵没有准备,不过也不要紧,你们就将就着把凉亭中脚盆里的东西当夜宵吧!”老听众听戏会轧苗头,门槛精,不能就这么忽悠着过去了。
袁先生听言,一脸尴尬,方才想起宣卷时疏忽了。以后,老先生常告诫我们晚辈,演出时不能有一丝马虎。否则,自讨没趣的还是你自己。
不过,旧时到至今,对宣卷先生还是极其尊重的。先生到场,爆竹迎接。夜里演出结束,东家自会留先生吃夜宵。
同里是宣卷的大摇篮,风声水起。有几位活跃的老听众,胡风南货店老板,人称老龙头。还有就是王乃安。东溪港人时常会请沈福田班子唱宣卷,搞待菩萨及祭祀活动。
当时,沈福田唱的是木鱼宣卷,乐器比较简单,主要是木鱼和碰铃。唱词有叠句,过门由和卷人吟唱阿弥陀佛。同里诸凤美,孙国贤、汪昌贤、许维均、许雪英、许素珍,吴阿根,沈祥元,顾计人等都是宣卷的前辈。
沈宝根先生补充说,那时的宣卷船有船舱,夜里可睡床铺。牌话仲熊飞的娘会摇宣卷船,一般就停靠在茶馆前,随叫随摇。
赵华老师说,金家坝唱宣卷的吴阿根,爱漂亮,喜欢扎台型,戏服行头要换六身之多。当然,这只是传闻。
说有些考究的先生,上台放一把紫砂壶,边说书,边喝茶,这也是派头,尤其在冬天喜欢吃一开热茶。夏天炎热,先生让东家打一盆井水,洗一把冷水面才上台。
说宣卷船,听宣卷旧闻。如今,唱宣卷基本不用船只交通了,河浜也少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欢乐景象。
不过,世事沧桑,最不变的是老百姓心中一直钟爱的宣卷。现代的宣卷,从唐朝起源的宝卷称“宣卷”起,经几代人的变革,已经溶入了多样的戏种,如评弹、沪剧、锡剧、越剧、黄梅戏等等。词曲多元化,也与时俱进,宣扬传统文化,大俗大雅,受到热捧。
金老师说,如果你喜欢地方戏曲,宣卷是你欣赏的首选,说得我心动。在采访前,我真没听过宣卷,赵华老师为我唱了一段《乡下街上人》。这出宣卷,据称获得上海国际艺术节江浙沪曲艺邀请赛金奖,为他们鼓掌!
由赵华老师表演,金老师作词作曲的宣卷,屡获殊荣,这是他们团队努力的结果。近十年来,金献武夫妇一直穿梭于江浙沪一带演出,深入农村,送戏下乡。还配合司法部门,上南通,常州等监狱慰问演出,宣教警示。每月抽时间到吴江闹市中去,到农村最基层去,宣传安全生产,为群众连续演出好几十场戏。
他们深切地知道,要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只有将舞台移转到学校。每月也会抽时间,定时进校园,手把手教会学生唱宣卷,将传统文化切实的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
那真是后继有人,宣卷舞台因有了金献武夫妇、同里芮时龙先生、八坼张宝龙先生等许多热爱宣卷,致力于宣卷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一直活跃于百姓的舞台。宣卷之火,星星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