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散文
中秋节散文1寂寥的夜晚,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我漫步在宁静的公园湖畔,湖水倒映着月儿那皎洁的身姿,伴着那闪烁的光影,湖边柳枝欢快的跳跃着。虽是深秋的季节,凉风不时地从远处袭来,但那晶莹透彻的月光依旧在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暖暖的涟漪
月光如水——她让我感悟着生活,感觉着快乐。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我都会亲眼的看一看是否有月亮在天空中悬挂,是否可以看到那如水的月光。她就像明镜一样使我从中体会着各种生活的影像,有美好,也有酸楚和苦涩,然而,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生活的快乐。因为如水的月光像涓涓小溪一般流淌在我跳动的心房,烦恼似乎顷刻间烟硝云散,心在瞬间清澈见底般的亮堂起来。
月光如画——她美丽,她娇媚。在那如画的月光中我看到了山川,看到了大海,看到了嫦娥那婀娜的身姿,更看到了月下老人那慈祥的笑脸。山川蜿蜒起伏,大海波涛汹涌,嫦娥美丽动人,月下老人善良忠厚。我在月光的美丽画卷中荡漾着,享受着。
月光如诗——美丽的月光从遥远的天际来到人间,将她那古老的传说张扬着。那岂止是月下老人娓娓道来的动人故事,又何尝不是嫦娥奔月划过太空而书写的一首幽美诗章呢。
月光如歌——银色亮丽,犹如一束光纤编织而成的长长的带子,更是串串音符镶嵌在苍穹的宇宙之中,伴着江河湖海的滔滔吼声,唱响了一首古老和现实相结合的,从猿到人的旷世不朽的歌。那是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用生命谱写的伟大颂歌,她经久不息的在茫茫的夜空中回荡着。
月光如水,月光如画,月光如诗,月光如歌。我爱月光如水般的晶莹,我爱月光如画般的美丽,我更爱月光如诗如歌般的隽永。
啊!月光——你在我的眼里,更在我那跳动的心房中!
中秋节散文2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老舍:《四世同堂》
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中秋节对联 ·中秋节古诗词选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短信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
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诉你们的。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徐福熙:《今夜月》
解放以前的中国,富贵人家,寻欢作乐,以多数人的苦难酿成他们的蜜甜。中秋,是他们的佳节,天上的明月,在他们眼中,真是花朵一般。而穷苦无告的人民呢?食无粮,穿无衣,天上清光,只能照出他们的泪痕,使他们叹息、悲伤。别人的天堂,就是他们的地狱,别人的佳节,就是他们难堪的日子。
看,今宵月色多美好呵,它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中秋月色。十亿人民心中装着个暖秋。当空皓月,举头共仰,她给人欢乐,给人光明,给人佳兴,给人幽思……
臧克家:《人好月婵娟》
八月节,天上满月,人间团圆,拜月,供“月光马儿”和“兔儿爷”,虽然似乎是“妈妈经”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调是美好的。传统风俗中,有不少礼数,多少都有一点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纯粹是迷信的东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一点有情趣的点缀,有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里面。如端午、中秋等等风俗,似乎应该和纯属迷信的东西区别开来。《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彻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归宁,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邓云乡:《长安一片月》
啃完春,啃完夏,/晚归忽闻桂花香。/屈指今夜中秋节,/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妻说月色果然好,/明晨又该洗衣裳,/不如早上床!
流沙河:《中秋》
中秋节散文3“月到中秋分外明”,也正如此,未归家游子的心情也忧伤得格外分明。中秋佳节,月圆,人圆,举国上下皆团圆的大好节日。然而,有些朋友,由于工作或求学等原因无法在节日与家人团聚,于是,珍贵的良辰美景却染着悲伤的色彩。社会各界的热烈庆贺,让喜庆的日子,变成游子心中另一道伤口。但是,这时我不禁要发问,难道因为思念,如此佳境真的要在整夜的悲伤中虚度而过吗?
曾经,我也经常徘徊在节日中暗自神伤,但我知道那并不可取,闷闷不乐和忧伤并没有改变我的漂泊。我们之所以存在异乡,是因为想要自己的家庭更加幸福。为幸福而付出的代价,不该是伤感的理由。虽然是一个人在外的节日,但我们仍然可以试着给自己找到快乐。
我们可以找同样身在异乡的朋友,一同享受美好的日子。因为地域文化的原因,许多朋友不得不告别家乡,背上行囊走到异乡的土地。这些行囊的主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悲伤的,但不管怎么说,同样是离乡别井。在这样象征团圆的节日,他们也一样思家,一样会感受到孤独。然而,假如此时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成员们组成一个团体,一同度过中秋佳节,那些孤寂将会黯然失色,它不能再阻碍任何一颗心过快乐的中秋。平日的相聚,可能是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大家无法畅怀,在这时便有了足够的理由让大家敞开心扉,寻找自己的知己倾诉心事。这样一来,原本看似是一个惹人伤怀的日子,在这一刻不是能让大家异常地得到惊喜的快乐吗?一群人的孤独走到一起,就是热闹的狂欢,每一个人都能感染到节日的快乐,何故而不为呢?
如果不喜欢群体生活,我们可以借安详的夜色,自己品尝佳节的美好。有的灵魂,它喜欢一个人,因为宁静的生活让人更舒适。在这一个日子里,身边的人也许都有自己的节目,各奔自己的方向。然而,一个人独处也不该黯然神伤。当你抬起头的时候,你会看见一轮清秀的明月,它的光无私地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轻抚每一寸肌肤,包括你自己。月下的 ……此处隐藏6210个字……,心情确实不一样。随着生活的逐渐好转,节日的喜气写在脸上,干活走路显得特别轻松快活。家乡人虽穷,但都好胜。苦,能忍心中,让自己承受,不肯告诉别人;喜和福则不同,溢于言表,到处张扬,巴不得人分享。来到节日,她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盛美味,让别人羡慕,那才是骄傲。一大早来后,她们早就将自己的节日菜单报了一遍又一遍:
“俺那口子爱吃羊肉包子,我割了一斤羊肉,两斤芹菜,搅和一起,保险成丸。”
“我买了套下水,中午做大米干饭。”
“我们烙白面火烧,干活耐饥,抗时候。”
“我家包了牛肉饺子,一咬油直滴答,那才有滋味。”
……
我不当家,没资格炫耀。干到现在了,肚子早就盼进食了。我知道爷爷奶奶喜欢细水长流,不过,老人很在意年节,这么大的节气,菜肉包子是最起码的。生活在一起,我们好凑合,老人吃什么跟着就是。他们绝不会因我干活出力而额外照顾。
没到中午,人们早就馋涎欲滴,翘首以待了。老远瞧见大嫚推着饭车来了,大家扔掉手里的活,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迎上去。孩子更是乐不可支,蜂拥而上。
庄稼人一年干到头,熬地就是年头月尽,四时八节。
丰收在望的节日,给大家带来快乐。
田野里荡漾着节日的气氛,人们簇拥着送饭车,有的一眼认出自己的饭具,迫不及待地拎到手中,边嗅边吼叫:“我盼望的美食佳肴终于来了,今日可以饱餐一吨了。”
孩子们叫着跳着,围拢着车子,舞动着小手,像捅马蜂窝,弄得送饭的小推车直摇幌,差点翻了。
大嫚不停地嚷嚷:“轻点,慢点,别弄翻了菜汤!”
大家很快地取走自己的饭菜。坐到高粱秸上,津津有味的品尝起来。
我却没找到熟悉的饭具。正想问送饭的大嫚。大嫚这才瞧见我,忙说:“刚才乱哄哄的,没顾上告诉你,你的饭没捎来,叫你回家吃!”
“回家吃?”我有些扫兴,抡了大半天小镢,肚子早就叽咕叫了,再让我跑三四里路回家吃,真亏家里想得出!
“总有好饭没法拿。”
“做好吃的,怕人瞧见。”……
大家七嘴八舌猜测,向我做着鬼脸。
我不想跑路,这里没我的饭,只好回家。
“好饭不怕晚!节日的菜盘子太多,不好送。只好暂且委屈我这肚子和腿脚了。待我就此打道回府,来呀,备马,呛呛隆咚七咚呛,来七才,匡七歹七,匡七歹七……”我强作欢颜,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学着京戏的迈步,向家中走去。
太阳当空,街上无人,飘散的肉香,挑逗着食欲。
回家一看,锅盖冷冰冰的,无一丝热气。妻子搂着儿子在哭。奶奶一直嫌我南方妻子是花瓶光好看,什么不会做,可能又责怪她了。
我可怜妻子孩子,佯装不知,故意问:“为什么不吃饭?”
“吃什么?分家了。”妻子流着眼泪。
“分家?”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爷爷奶奶从来没提起,咋突然就分家呢?”
我们同爷爷奶奶同住三间屋,今天爷爷奶奶住的西间房门关着,还隐隐约约听到碗筷响。无疑,爷爷奶奶在过节。我们住在东间,炕头上一堆地瓜干,女儿坐在瓜干堆边,两眼愣头愣脑地瞅着我,泪水汪汪的。
妻子说:“她干活回家,奶奶说她没烧我们的饭,让我们自己做……”
妻子让我看分到的家产:一只破瓮,七只碗,四十斤麦子,炕头上的霉烂瓜片子……
我很感意外,也很难过,觉得爷爷奶奶狠心,专横。可能嫌我们影响他们生活;也可能嫌我妻子不会做,有意让她锻炼。但大忙时期,也应该为我们考虑一下。偏选中秋节分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真叫我难以面对?
常言说:糊涂天,糊涂地,糊涂老人治不的。老人要如此,我也没法子。
我们刚回来时,由于交通不便,天刚下过雨,路上被水冲得七高八低,到处淌水,步行六十多里才来到家中。路上过好几道河,妻子第一次赤脚,被石块硌得生疼,脚都撵起泡了。第二天一早,爷爷要我们打炕,即是将旧炕毁掉,重新砌好。说是已请好邻居。炕是用泥坯砌的,清出旧坯,砸碎了,好做肥料。搬进新坯,重新砌好。邻居来了,我俩做小工。泥坯抬到街上要过四五道门,有近百米远,从来没干这么重的活,妻子的肩膀肿得老高,不住咧嘴。我尽量使自己多承担些,也累得吃不消。抬完,还要挑水,和泥,一桶桶拿进,帮助重新抹起来……
老人不体谅,只好忍气吞声。
我劝妻子:“做饭吧!”
妻子哭丧着脸,摇头说:“我不吃了。”
“那能不烧饭,该吃还得吃!”
“我不想吃。”
“都过晌了,不吃怎行?”我难过极了,忘记饥饿,劝妻子:“孩子饿了,总得做给孩子吃呀!”
妻子哭泣着告诉我,不懂事的儿子见到爷爷奶奶炖鸡,烧粉条子,往西间端,馋得跟进去,被奶奶推出门外,关门时脚把脚挤了,疼得孩子直嚎……
我忙去抚摸儿子的脚,儿子才一周岁,小脚丫确被挤得红肿,脚髁上还有血渍,眼角上挂着泪花睡了。我心疼地拍拍他的脑瓜说:“看你再馋不馋嘴了?艰苦的日子才开头呢!”
妻子说:“什么用具都没有,瓜干摊在炕头,睡觉都没场合。”说着,气得将发霉的地瓜干划拉到炕旮旯,扬得满地是。
我能说什么呢?我曾对妻子立过誓,要一心一意待她好,就是再大的艰难困苦,都应忍辱负重。今后的路还长着呢!我强压火气,有意风趣地说:“好办法,扬到地上是个办法,亏你想得出。倒出地方,咱休息。休息完了,再放炕上!”
“你还有心说笑话!”妻子被我逗得破涕而笑。
我强作笑颜,悄然无声地叹气。心里像打翻五味瓶,如波涛汹涌。忙寻出个瓦盆,用手捧出一些地瓜面。
妻子见了,忙放下孩子,同我一起和面,拿面板,抢着动手做起来。地瓜面加水一搅和,黑黑一团,怎么擀,也擀不薄。一点粘性也没有,怎么也卷不进擀面杖上去。我俩个忙得浑身汗,真比我抡镢头刨高粱还吃力。没法,只好用力对着面板向下挤压,摊成一张厚厚的大饼,用刀划成一条条的。
烧开水,下到锅中。一进锅,全不成型,变成一锅黑浆糊。咕嘟咕嘟地,在锅里冒着气泡。
妻子看着,束手无策,站一边啼哭。
我叫醒儿子,喊了女儿,每人用勺子舀一碗,我陪他们一起吃。
妻子端着碗愣在那里,眼泪巴滴巴滴地往碗里掉。
无知的孩子,可能饿了,吃的还挺起劲。
我也佯装着大口大口地吃,摆一付漫不经心的模样。心却在流泪。
我回乡的第一个中秋节,是我独立生活的起步,悲剧的序幕。意外,独特,磨炼,煎熬的开端。
回想这一生,经历天灾,人祸,天然的,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有许多想不到。但只要有担当,有责任,便会迎难而上,化险为夷。
妻子是南方人,话不通,活不懂,举目无亲,什么都不熟悉,孩子还小,一切都要从头来,我觉得路好长,肩膀上的分量也好重。但只要有梦,有爱情,亲情,友情,什么艰难都可过去。
想不到妻子竟炼成农村的多面手,缝纫,做饭,成了家乡的皎皎者。
更想不到全家能回城,孩子们都不错,生活美好,我们也退休,过着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