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见闻记散文

时间:2024-09-09 21:27:08
孔学堂见闻记散文

孔学堂见闻记散文

揽时光之匆匆,品岁月之静好,观四季之华美,感人生之百味。——题记

立秋之初,夏季的炎热并未有丝毫退去之势,然为了能一睹贯耳久矣的孔学堂之风采,我们还是起了个大早,想来古时求学的秀才学子也就是如此吧,不论严寒酷暑,但凡念着学堂、惧着先生、惦记着父母妻儿的守望,都是这般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的求学光景。

大约两个钟头的车程,我们从喧闹的都市街道抵达了清雅幽静、书韵墨香的孔学堂。

遥遥望去,但见目及的远处青山依依,近前碧荷绿水萦绕山体徐徐蜿蜒开去,把整座孔学堂置身于青山绿水的画卷之中,仿佛一处穿梭了千年时空的世外桃源,避开了俗世的纷扰,远离了人间的喧嚣,有的只有古来圣贤的谆谆耳语和学子们的朗朗颂音。

在垂柳扶风、碧波粼粼的相依相伴中,沿着一座石拱桥踱步前行,不知不觉间,便到了孔学堂的正门,上书“儒星门”三字,厚重而庄严。其后,便是孔圣人的石像,正拱手而立,目光和蔼慈祥地看着来此求学的人们,不知他会不会为他的学识和思想能绵延至今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呢?我想大凡圣人都是淡泊明志、不逐名利的吧,但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便是将自己的理念和理想传播开去,去给世人一盏明灯,去给人间一点希望,去给天下一点智慧,这大概就是孔老夫子所言之“经世”了。

进得孔学堂,正中飞檐斗拱、端庄巍峨的为“大成殿”,殿前两侧各置一口方鼎、元鼎,象征天圆地方,乾坤大势,暗含宇宙之机,皆藏于智;左右各设“明伦堂”、“儒学馆”两个讲堂,定期会有名师鸿儒来此传道解惑,也总有好学求知的人们前来切磋求学。我看开课时间尚早,便信步走上明伦堂来。明伦堂大约三十平米,朱漆石柱撑起实木的古朴屋顶,地面是青石板铺就,堂上花梨木的桌椅,是先生授课时所用,堂下设三十二个石凳,我坐下来,看着一米阳光透过学堂后斑驳的树影斜斜地洒下,那一刻,仿若置身于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先生,手握竹简书卷,微微侧耳聆听着学生的疑惑,继而手捻长髯,微笑而应,虽世间战火狼烟绵绵不休,然这一处子问我答的课堂依然静好若初。

儒学堂内大多是孩子们的字画,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那些书写于半尺熟宣之上略显稚嫩的'手笔,随风轻摆,它们似乎是告诉我们,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传递着国学的精粹和智慧,也传承着中华民族民族的希望和强大,它们在这小小的学堂之内,发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呐喊,昭示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也同时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死,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儒学堂后是一个小博物馆,描绘的是孔子一生的际遇和贡献。我认为,孔子所论之儒学,其实并不是只有一家之言的单纯学术,而是一部教育史,他不仅传递给人们自己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一个教会人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进而又如何为人师表,最后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过程。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到“父母唯其疾之忧”,整部《论语》,无不是以浅显易懂的哲理来告诉人们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如何处世,这些道理,让人读来既不生硬也不教条,反而是清新而静美,朴实而温暖。

而孔学堂向我们昭示的,并不仅仅是儒学的经典,它的真谛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普及与传承,它静处流年一隅,以温文尔雅、庄严神圣的气势,散发着它无穷的知性魅力。

《孔学堂见闻记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