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高考作文合集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高考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高考作文 篇1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历来备受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尽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题,但高考作文命题有其稳定性的特点,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选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将会继续坚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癣题目自拟)为特点的开放式话题作文,但从我们阅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对话题作文的“三自”特点理解很片面,以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忽视了话题范围和话题材料的限制,忽视了写作内容与话题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开。高考作文命题限制立意的价值取向,已逐渐被证明是一种较大的缺憾,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立足其他角度,这种所谓正统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写作的主题,也束缚了考生的手脚。去年的话题,没有预约的主题,考生不必为迎合某种主题而忍痛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根据他们对话题的把握,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辨证地写,写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现自己的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
再次,更加注重思辨。去年的话题牵涉到“情与理”、“知与行”、“判断和处理”的关系,对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无疑更进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装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辨证、动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认知事物。可以说,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
提示: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还要引导学生用辨证眼光去判断、分析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应该注意六大点
因此,对今年考生而言,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思考社会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要进行认真地独立地思考,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拿到一个话题,要把问题再推进一步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构思时获得立意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也就容易出彩。还须强调的一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并不等于追逐社会热点,那种牵强附会地找高考试题与社会热点之间直接联系的做法,无疑是幼稚的。
加强审题训练
对作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给以仔细的审辨,这是写好每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着。几年来的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不少人产生了话题作文审题不必费多大劲的错觉。例如,去年有一篇题目为“在汽车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写一个疯女人在公交车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说,文笔流畅,形象丰满,推理想象也有独到之处,但我们的阅卷老师怎么也无法把这篇小说的立意与高考作文话题联系起来,这就纯属抛开题目、另起炉灶之作!
汲取作文养料
在关注现实材料的同时,考生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视线投向文学与历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涩的材料库,并扩展自己的写作思路。拥有相当文史知识又能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的学生,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近年来,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去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宝钗鸣冤》、《孙膑访谈手记》等,都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光。
注重个性阅读
考场作文,倘能让你个性化阅读的内容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你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在于作者巧妙地向阅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阅读个性,据说她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能熟读成诵。还有一位考生对音乐颇有研究,在考场上就借音乐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学的兴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时,能根据文章内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个性化阅读,展示你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该会具有怎样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点
阅卷老师找寻的是考生作文中难能可贵的“亮点”。亮点很多,意境深远,构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复习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思维活跃的,使之工于构思;语言丰富的,使之精于表达;思想深刻的,使之开掘内涵……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最适于发展的“亮点”是语言,高考作文阅卷,就十分重视考察语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人读来眼睛一亮,这就是亮点,亮点多了,就容易获得加分。
不过分追求形式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考生认为,在一个小时内写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中,最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而又比较容易体现创新的就是在行文体式上做文章。所以,近年来考场刮起一股以文章样式取胜之风,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报告,乃至病历、案卷等应用文体和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声等样式竞相登常少数真写得好的自然不会被埋没,不少考生误以为这样可以换取高分数,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写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猎奇,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这正是语文学习中浮躁之风泛滥的一种表现。
谈高考作文 篇2每年的高考,网上最热评的高考作文试题,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事逼的网爷都会有一番逼精,好歹是出题大人没与这类人一般见识,地照钟,自然蝲蛄照叫不断。很理解高考作文出题大人的难处,不信让事逼们试试。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难点是千方百计规避中学语文教师的猜题押宝给考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其次是命题要积极向上,要给考生留有想象的空间,要贴近当下的社会热点又不能直接露底。要我说这是一件苦差、难差、吃力不讨好的鬼差。
题目是谈阅卷,为何拐到考题的命题上了呢?无非是咱们先理解出题人的难处,而后让阅卷老师理解考生的辛苦,这就叫换位思考。
要我说,高考作文,重点是考核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和对中文的语言驾驭能力。其次还有对不同文体结构的掌握程度的衡量。
对分析题目的能力问题的看法。咱是这样理解的,同一个题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考生的作答能够自圆其说,不妨阅卷老师思维开阔一些,甭管他意义积极与否,都应该给予放行。万不可一棒子打死,弄不好你这棒子就会扼杀了一位创新性的人才。我记着,在咱那个年代,曾有一篇阅读短文,自己命题的高考作文题。当时大部分的学生题解的意思都是“毁树容易种树难”可也有极个别的学生解读为“种树难毁树更难”也就是题解成了毁树也不易的意思。当年好像这类怪异题解绝大部分都被阅卷先生一棍子打入冷宫了。对命题作文的解题,可以用“横看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胸怀给予包容。
对中文的语言驾驭能力分析的建议。一般的考生,起码都是经过一十二年的中文教育,对中文母语的驾驭能力,应该问题 ……此处隐藏3965个字……>本文不谈文学创作本身的优劣评判问题,那涉及的是文学理论的责任;我只想谈谈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讨的几个观念问题,供语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给0分吗?
我是主张作文可以给0分的。
不过,我的这一主张迄今为止只要说出,其后果就是自找没趣。得到的反对理由是:“语文是母语教学,一个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岂不意味着他连母语都不会说了吗?岂不全盘否定了他的母语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现象是,无论某考生的作文写得多么糟糕,只要够了字数(甚至是只要写了几个字几句话),总是能得到些分数的。这分数被戏称为“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语表达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说,该考生虽然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但是,他起码还是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虽然文意不合题目要求,但起码所写的文句还是表达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话!
考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试卷中,考生呈现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判?一个小学生凭借他背诵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数学试卷肯定是0分,可为什么他到高考语文考场里,就能凭借几个常用汉字拿上可观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题字音题,题型为选择。一考生错将A选成了B,于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这时候怎么就没有“辛苦分”一说了呢?这个时候怎么就可以因为考生对某个或某几个字音的误判,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许会说,那是选择题,属于客观题,只有满分和0分两种评判,实属无奈。那么请问,阅读题里的主观问答题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吗?为什么能因为他对某一词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误,就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的全部阅读能力呢?
再说考卷不止作文一题,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题来展示他的“母语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场作文评判准则来看,如果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严重偏离题意、中心绝对不明、内容非常空洞、感情明显虚假、显然不合文体、结构十分混乱、文句极不通顺、语病很多、字迹难辨。——想来几百万考生答卷中应该是有这样(或接近于这样)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阅卷场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标准得了0分。
实在是找不到不能给0分的理由。
记得我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写作部分得了0分,因为没太看懂题目要求。可是,我是会说“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过了四级考试的啊,怎么不给我一点“辛苦分”啊,哪怕就一点点呀!——然而我从没觉得委屈——我连题都没审明白,堆砌了几个单词就给我分?我还觉得害臊呢。
二、作文评判中的“平均主义”
这里所说的“平均主义”有两层意思:1.平均分先行;2.区分度过小。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
多数老师在评判作文的时候,习惯性地先给自己定一个分数标准,也就是先确定班级(年级或是总体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后所给分数便“有计划”地在这个平均线上下波动。于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并美其名曰“标准统一”“评判科学”。于是,作文得分,在班与班之间成了一件“没有可比性”的东西。可是,教过书的老师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级原本相去甚远(起码是有差距的)。难怪很多学校在统计分数的时候,都要将语文总分拆分成“基础”、“作文”两个部分单独计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师“手松”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师“手紧”了。
究其原因,似乎没有答案。不过,在反思该问题的过程之中,脑海里却掠过这样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级统考,试卷判完,分数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低。舆论哗然:“故意压分,居心叵测。”
这还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高,并因此在总分上也缩小了与别班的差距,甚或显现了优势。舆论惊然:“暗地抬分,沽名钓誉。”
在中国,凡事一旦与道德挂上钩,就没有理由可辩了。即便是事实,在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往往也只能闭嘴。
再谈谈第二个问题。
我没有参与过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没有切实体验,也就没有发言权。总觉得判作文是件难事。不过,一个多年参与此项工作的好友一语道破:“其实很简单,别出风头,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问,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么关系?对曰:“别给高分,别给低分。如此,领导不找你麻烦。”我恍然大悟。
平时教学中的作文评判虽无“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碍于“不要助长好学生的自满心,也不要增添差学生的自卑心”,于是,也纷纷“平均主义”起来。高的50来分,低的40来分。题目本身区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评判的时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确有助于“打击骄傲,保护自尊”,但是,学生对于写作水平的自我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进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灭了呢?学生们平时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宁肯问你某字的读音,也很少问一问写作的问题。一道分值最高的题,就这样被遗忘在“平均主义”的旗帜下,这不就是很鲜活的证明吗?
“谦受益,满招损。”这的确是真理。不过,不顾事实、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谓“真理”还是真理吗?
三、作文评判可以“分项肢解”吗?
“分项肢解”的作文评判方式的诞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为了降低评判误差。的确,当一个独立项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时,其误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于是,这便被作为一个“进步”而被公认了。
只是我们没有想过,我们肢解得是否科学合理。请看评分标准:
(图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现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当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办,依照标准,给21~25分的内容分。或者正好表现为“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文句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显然是篇差文,那也好办,依照标准,给0~10分的表达分。可是,真正的评定实践中,这样的作文是少数中的少数,多数作文是优缺点并存且各异的。比如,如果有这么一篇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单薄,感情虚假。请问,怎么给分?“内容”如此,“表达”也一样。写作实践中,许多优点和缺点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轻?似乎从表格中难以得知。
正因为以上表格难以体现作文评判标准中的项目权重问题,所以,面对各式各样的作文,阅卷者自然也无法清晰地进行“分项肢解”。因此,实际阅卷过程中,阅卷者不会也没法按照“分项肢解”的方式去赋分,而所给分数仍然是“总体印象”分值。
事实上,我认为,作文的评判方式里,给“总体印象分”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写作是一种创造艺术美的活动,那么,作文评判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活动。对于一个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判断,是无法也不应该进行肢解的。断臂的维纳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项肢解”法,那么它将在“结构完整”上被扣除相当的分数,因为它竟然连胳膊都没有。如此评判,那当然是艺术笑话了。因此,许多“分项”是无法接受独立评判的。对于作文来说,内容和表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之间,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与其难以分开,不如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