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高考作文汇总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作文 篇1有人说,没了高考,我们什么也不是,什么也干不了,因为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68亿的人口大国来说,高考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最简单也是最相对公平的方法。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除了高考,我们还有好多种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自己的理想。高考之外,定还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征程。
18岁的赵柏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最年轻的科研人员。高二暑假时期,他去了华大研究院实习,两个月后,他做出了一个令全家人都震惊的决定,他要放弃高考,留在华大做研究。通过自己的拼搏与努力,年仅18岁的他,现已被香港大学录取。
放弃高考,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也一定不是赵柏闻一时的冲动,定然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另一种追求所在。高考不是一个起点,也不是一个终点,它是一个转折点。只不过是有人提前跨过了,而更早的进入了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建设当中。所以,放弃高考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理性的判断与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高考,一直是一个众人议论纷纷的话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见解。但是,如果只是保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那也不会有什么成效的。
国家允许考生放弃高考,就说明国家允许了这种自由。如若我们放弃高考,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高考最后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而选拔出社会中的人才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就像要到达目的地,不止有一条路一样,纵使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那条宽广,人流拥挤的大马路,可是为何我们不可以另辟一条清雅小路呢?
大多数人在被问到为何要参加高考时,都会说是为了上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的工作。的确,现在的大中型企业选拔人才的主要判断一句就是依据所毕业的大学或者是学业水平。这似乎是一种人们认为的绝对的判断依据。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确实需要的是人才,但不单单是在学业上卓有成就的人才,我认为,还应该有更多的实践性,创新性的人才,以及善于管理的人才等等。也就是说,一个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集体”,这个人才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学识才算是。
这样的话,也就可以近似认为,高考并不是一个选择人才,判断人能力水平的一个绝对性手段了。所以,我们并不应在高考这个圈定单范围内苦闷的徘徊,也应该从高考之外去眺望远方。
邓金婷在高考之后才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我想,这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写照,也应该是这个社会大多数家长,大多数人的典型缩影,许多的人将高考看的很重要。我承认,高考往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一个转折点。但是这比自己的母亲生命还要重要吗,一场高考,可以重来,但是一个母亲的生命也就就此陨落了,无法在续写对女儿的爱了。这不禁让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太合理。如果我们仅仅将高考看的如此的狭隘,那么高考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了。
高考之外的世界同样的精彩,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去探索。更早的到达我们即定的目标呢。这可以是一个捷径,但这不代表偷懒了。这其中也同样有着超乎寻常的艰辛与努力。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长与优点,大大小小的我们组成了当今的这个社会,有的人杰出而耀眼,有的人平凡却伟大着,高考之外,同样也有着不一样的青春征程,有着不同的缤纷世界。
高考之外,定还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征程。
高考作文 篇21、生命的意义
生命如同甜甜圈。刚出炉时味道新鲜可口,但过一段时间后,便生硬难吃;其中间的圈洞意味着生命神秘的一面,但若欠缺这神秘的圈洞,甜甜圈就不成为甜甜圈了。
生命如同吃葡萄柚一般。首先,你必须剥开柚皮,然后试咬几口,以便适应柚子的风味;当你开始享受柚子时,柚子汁却可能喷得你睁不开眼睛。
生命如同香蕉一般。开始时是生涩的,然后随着时间而变黄变软。有些人希望自己只是香蕉,另一些人则希望自己成为上等的香蕉。你必须谨慎小心,不要被香蕉皮滑倒;此外,你必须努力剥去香蕉皮,才能享受香蕉的美味。
生命如同烹饪一般,一切味道全取决于你的作料与烹饪技巧。你可依照食谱烹饪技巧进行烹饪,也无妨自由创造。
生命如同少了原图的拼图游戏一般,你无法猜测出将拼出什么图形。有时,你甚至无法确知是否拥有所需的一切拼块。
生命如同搭乘电梯一般。许多人上上下下,而有些人保持平稳。有时,你找到了电梯通道,但令你心烦的是,电梯停停开开。
生命如同玩扑克牌。有时你坐庄,有时别人坐庄,这其中包含着许多牌技与运气。你下赌注,核对牌局,虚张声势,甚至提高筹码。在输赢之中,你获取许多教训,有时,你拿的牌不好却赢了,有时你拿副好牌却反而输了。但无论如何,你必须持续不断地洗牌。
2、有所敬畏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3、上帝只掌握一半
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便是你的命运。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时时刻刻。不要敬畏它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 ……此处隐藏6423个字……。如果在行文时,能注意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以优美的卷面打动阅卷老师,就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高考作文复习指导是个很大的题目,远非三言两语就能解说清楚,所述难免挂一漏万,贻笑方家 。
高考作文 篇5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因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的枝叶舒展,绽放新芽。
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的一个批评:“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书是读了很多,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挡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高考作文 篇6新闻背景
20xx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向社会公布,今年高考语文作文将一分为二,增加微写作,并首次明确“微写作”占10分。
应试作文训练
学生厌写老师厌教
应该说,微写作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全国统一高考命题时,一度出现的“小作文”,其实就是一种微写作。分省命题后,有些省份仍保留了具有微写作意义的“小作文”,如20xx年江西命题中的小作文:“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
我们的日常作文和高考作文,常常呈现“假大空”的应试体症状。在一篇完整的大作文中,我们常常看到:“抒发情感”是虚情假意和无病呻吟,“表达观点”是缺失论证的大而无当和人云亦云,“描述事物”是缺失条理和干枯空洞……这样的高考体作文的流行,归根结底,在于老师作文教学的高考体化。高中作文教学甚至从高一开始,就进入到高考体的训练中。从立意到选材,从谋篇到用语,老师们常常提供一种作文的万能公式。这样一种并非个别现象的高中作文教学现象,在业内其实就是公开的秘密。这样的作文教学,训练的是套板反应,失去的是教作文与写作文的激情和动力,失去的更是作文基本能力的针对性训练,结果是学生厌写,老师厌教。
古代也有“微博体”
微写作宜生活化
微写作,可以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有效的日常作文教学举措。
微写作短平快,费时少,易于激发写作者动手的热情;写作者不至于像面对长篇大作文时那样望而生畏。
其实,目前流行的微博写作,就是一种微写作。高一入学,笔者曾设置形式多样的微博体作文,让学生及时发表在班级博客上。“每日一句话新闻”, “每日百字时评”,“每日百字班级叙事”,这是微写作的生活化。而引导学生写作的“单词微写作”,又体现了微写作的情趣性和智慧性。具体做法是以《现代汉语词典》音序为序,每个音序下选择自己有感觉的单词,进行百字以内的阐释演绎。笔者引导的“单词微写作”,是“单词体+微博体”的写作。“单词体”,像《培根随笔选》,像张中行的《顺生论》,都是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批注的名作。
“微博体”,古今中外都有范本。古代微写作,《世说新语》、《菜根谭》、《幽梦影》、《舌华录》、《宋琐语》都是范本。这些古代微博体的经典文字,每则其实都可提炼为一个单词。这些古代微博体,或叙事,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是言语能力的体现,是情趣智慧的展示。当今微写作,各种报刊中的“新闻点评”;《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杂文选刊》等,曾有过的“百字小小说”栏目设置或竞赛。域外的,美国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魔鬼词典》等微写作范本,都应引导学生阅读。
主题单纯文字少
让学生愉快地写起来
微写作也使写作的基本能力点得到具体而微的训练。因为这是一种“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有操作性的微型写作课程”。文字量少,没有长篇写作的负担,因而训练可以日常化乃至习惯化;“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因而有实效性,易于解除写作教学因大而无当而很少作为的尴尬;“有操作性”,易于解除由来已久的写作训练无从下手的尴尬。此前作文教学中,经常训练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能力,可以微型化训练。甚至,此前作文教学中,常常停留于别字病句零碎层面的写作修改,经由设置适切地微型化训练而跃升至写作手法、谋篇布局整体层面的写作修改。
具体操作而言,高一高二的微写作,以兴趣激发为主,以能力点落实为辅。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愉快地写起来。高三的微作文训练,应该以全体学生作文能力点的规范训练为主,兼及兴趣激发和保持。
以“单词微写作”为例,高一高二年级,可以围绕一个单词,或“描述事物”,或“表达观点”,或“抒发情感”,不限表达方式;高三则围绕一个单词,就要分解训练“描述、议论、抒情”的各个能力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