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高考作文六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作文 篇1每个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形象:文明自律的,粗俗放任的;勇于进取的,畏缩不前的;朝气蓬勃的,萎靡不振的……
请以形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
从题目所供材料看,一方面具有提示作用,帮助理解题意和打开思路;一方面具有限制作用,比如:形象一词不能当形容词看待,要从社会角度看待形象。
在考虑怎样立意时,一定要注意眼观现实,保证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要尽量贴近身边的实际,使自己有话可说,文章内容充实。立意还要新颖。怎样做到立意新颖呢?要多角度审视话题。怎样多角度审视话题呢?可以运用以问领想的方法,例如:当今社会为什么要提出形象的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形象立世?什么是不好的形象?怎样树立良好的形象?等等。也可以用组词的方法,例如:正面形象反面形象,个人形象集体形象,世界形象时代形象,令人喜爱的形象令人厌恶的形象,都市人的新形象朝气蓬勃的形象,等等。
高考作文 篇2近年来,卷“对当今流行文化的审视”、20xx年浙江卷“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湖南卷“家庭教育”等寥寥几道。
第二,明确预置社会人生主流思想观念的题目仍有一定数量。如20xx年全国卷“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北京卷“包容”、天津卷“才与非才”、辽宁卷“自豪与平凡”,20xx年全国卷“位置与价值”、“铭记与忘记”、北京卷“说安”、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山东卷“双赢的智慧”等。但是,20xx年却减少到只有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湖南卷“谈意气”等三四个。
第三,中性化题目的比例加大,其特点是不做清晰的思想预置和审题限制,可供表达的观点方向广阔多元,自由灵活。如20xx年上海卷“忙”、重庆卷“自己认识与别人期待”,20xx年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天津卷“留给明天”、重庆卷“自嘲”、湖南卷“跑的体验”、江西卷“脸”、广东卷“纪念”等。但是,20xx年就有了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愿景”、湖北卷“三的联想”、辽宁卷“肩膀”、安徽卷“读”、四川卷“问”等六七个。
第四,追求浓厚文化色彩和审美品味的题目迅速增多,其特点是从中外传统典籍中吸纳命题材料,或者加以美学化的境界提升,从而更有助于激发写作的情绪和思维的灵感。如20xx年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湖北卷“买昏镜”、福建卷“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的任选话题、广东卷“语言”,20xx年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湖北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福建卷“一个多棱、一个圆形”图形的联想等。但是,20xx年就有了全国卷“乌鸦模仿老鹰抓羊”、北京卷“北京的符号”、山东卷“远看晶莹,实际复杂”、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江西卷“雨燕减肥”、浙江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福建卷“诸葛亮、戈多、留下一点空白”的话题等七八个。
综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减少了说教色彩和过分贴近现实脉搏的倾向。
命题走向: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
实施不久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回避时代热点,淡化道德训诫,更加侧重于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更多的题目可能采自常规性的人文观、自然观以及科学视野、科学精神等,将内容拓宽到文化辨析、身心体验、个人审视、生命和环境关注乃至历史评说、科技认知、艺文感受和审美体味等领域。
从命题本身而言,随着十几个自主命题省市的相互推动,题型将更加丰富多样,话题作文可能减少,且鉴于这种作文所导致的宿构、套写和过于自由等负面作用,将在开放中有所约束,在灵活中有所规范。另外,题目给出的思想预置,可能会更加模糊,提供可以多角度解读的宽泛选项。
高考作文 篇3一、审题角度准确一点
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审题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考生必须清楚:考场作文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命题人规定好范围,要求考生在划定的范围内,按照限制条件进行写作。凡超出规定的范围和限制,都视为跑题。所谓“审清题意”,就是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做到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划定的范围和限制进行写作。如果哪一项理解错了或过了,都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局。
审题时要提醒两点:一是不懂材料,胡乱引申。就是不能很好地审视材料,在没有完全读懂的情况下,匆忙写作,结果造成跑题。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是在审题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写作方向,看到其中一点就下笔写作,结果造成命题失误。
二、立意高远深刻一点
“意”是文章的灵魂,“意犹帅也”。这个“意”立得如何,决定看文章的质量。古人云“意在笔先”。写考场作文,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想一下文章让写什么,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考虑别人会写什么,我准备写些什么,从而描写一个什么道理或使人受到什么教育、感染和启发。言他人之所未言,写他人之所未写,能使人耳目一新。也就是说立意要高远深刻一点。
立意的几个盲点:一是一直书写,没有意旨。只求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却不知道写文章的目的。盲目写作,信马由缰,全篇没有一个主题来统帅。二是牵强附会,胡乱上纲。不管写什么文章,到最后都是几句口号性语言。三是颠三倒四,忽东忽西。有的学生一篇文章中有多个中心,说理不统一。
三、选择材料精心一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材料不成,但是认为“捡到篮子都是菜”也不行。选材要精心一点。首先是真实性。即所列举的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必须是真实的,即使虚构的材料也不能脱离真实的基础;其次是准确性。就是要有客观依据,不能张冠李戴,胡编乱造;三是典型性。即所列材料要精当,能以一当十,是有普遍意义,能提示及物的本质规律,给人以教育、启示或使人得到美的体验;四是新颖性。就是使用的材料是新鲜的,别人不常用,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考生要想在考场上做到文思泉涌,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材料。一是从课本中寻找材料,做到学以致用,一举两得;二是从生活中采集材料,有 ……此处隐藏3211个字……、《财富人生》、《纪实》、《对话》、《世纪论坛》、《百姓讲坛》等等,从中选一坚持观赏,古今中外典例不计其数,等到撰文写稿,又何愁缺少材料?
从聆听广播中多多提炼
每天的广播电台,从新闻、科技到文艺、生活,要报导的内容极为丰富,然而你完全可挑选固定频道,了解一些非文学类的人文科学,即音乐、绘画、建筑、雕塑、书法、篆刻、文物、剪纸、瓷器、风物等等泛文化,让自己增知长识、添才强智。
从电脑网络中多多下载
玩电脑不是不可以,而是有个度!并且要玩出个理来。作为高三毕业生完全可以从现代科技器物中收集大量对学习有用的东西,让文化资源共享、文学内容同析。现在校园、社区、区县或全国电脑联网,好的新的信息极多,同学们更应下载对文理有用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
从投身讲座中多多获取
校内外、区市图书馆等地方都经常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在讲座上作报告的人都是专家教授、学者名流,他们是某专业某学科的'领头人,观点新、知识新,经常听取会对自己有极大启示,让我们懂得许多不明白的问题,所以听讲座也应是获取最新典例的好途径之一。
从旅游山水中多多采撷
《论语。雍也》篇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游历名山大川可增长阅历,既增自然瑰奇壮丽之气、又添景观幽深玄渺之趣,久而久之可洞达人情物理、培育人生世相,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实践者,中国古代为何出现韩柳东黄,道理全在于此!所以条件与时间允许,可在上海的近郊或领近省市多多出游,吸收新知。
十种积累:
(1)摘抄法
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
(2)批注法
接触一篇新的文章,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写作技巧的积累。
(3)片思法
当读到对自己有触动的文段时,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这些记录是零碎的、片断的、不完整的,待以后翻阅时,进行深入思考,提炼观点,整理成文。
(4)赏析法
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分析鉴赏。这样的赏析不要求像正式的赏析文一样求全求准,只要自己能把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思维,丰富了感受,就达到了目的。
(5)改写法
完全文后,尚觉意犹未尽,可进行改写。如给《皇帝的新装》续写结局;对长文可概述其梗概,进行缩写,对短文扩展其细节或局部,进行扩写;还可变换人称写;也可从另一种思考角度改变原文,进行创新性的改写。
(6)背诵法
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背诵多了,自然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
(7)素描法
对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各式场景用细致、生动的笔触予以描写。描绘时要抓住特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的东西,精雕细琢。描写方式可多样,如对人物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场景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
(8)叙述法
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争取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文字按其本来面目记录下来。这是大多数记叙文的雏形,以后只需略加修改提炼即可成为一篇记叙文。
(9)直觉法
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印象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在内心中引起强烈的不同于一般的瞬间感觉,应把这种瞬间感觉及时记录下来。例如,深夜归家的那种寂静:我听见自己的脚步游向夜色深处,一枚钥匙插入锁孔,夜,被轻轻开启,又轻轻关上。
(10)发现法
生活现象时常会引人思索,发人深思。把这些思索记下来,即是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往往是独特的、人无我有的人生感悟,深思细品,可写成大文章。
高考写作典例的选取,方法多多。如果应届毕业生能从上述双十条中选取一条,进行有序、长时、系统、分类吮吸,那么高考作文,你将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成效!
高考作文 篇5今年河北的高考作文是漫画作文,漫画作文要仔细看图,找好立意。
(1)漫画观察顺序。拿到题目,不少同学会在观察顺序上感到迷惑,从上到下看,还是从左到右呢?仔细观察漫画,右下角有序号提示,所以应该是从上到下看。
(2)观察漫画内容,是关于考不同分数的奖励和惩罚。第一个小孩受到夸奖从100分跌落到98分,从奖励变成了惩罚,孩子从开心变成了不开心;第二个小孩从55分提升61分,从惩罚变成了奖励,孩子从不开心变成了开心。
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写作。也就是说内容只是引子,选择立意角度时,应该从漫画的寓意上入手。漫画内容是教育、奖惩相关,我们可以从奖惩的标准问题角度立意,比如:奖励与惩罚的标准,不只是成绩高低,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进步;考试分数上升或下降是正常的,下降了就一定要受到惩罚吗?第一个孩子虽然下降了,但是仍然是优秀的,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反面质疑教育评判标准。
高考作文 篇6俗话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是的,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一些事做过后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今天是高于我两个年级,也就是高三的学子们的高考结束日,毕业狂欢夜。虽说是狂欢夜,可狂欢,去了哪里?
我的班主任,是高三年级的语文写作老师,他们在聚会时,一些同学向他请教了问题,有两个同学答错了题,他们后悔的流下了泪水。班主任说那是一个关于“请示”与“函”的写作问题,他们两个同学误把“函”写成了”“请示,”这就是平时不认真的后果。可现在后悔有什么用呢?只能想着自己的高考会如何?会不会与大学擦肩而过?可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班主任又谈到了我们,说希望我们不要像高三学子那样,希望我们不要踏入他们的后尘,后悔莫及!话语刚落,我想起了高三学子们的努力:早晨早早的起来在教室、阳台、操场上,到处都是他们读书的情景,甚至,在上厕所时也拿着书,他们晚上休息的比我们要晚,可他们晚上还抱着一大摞书回到寝室,想到这些,我知道,我也会有这么一天,也许也会后悔。可我只会想着感慨,想着流泪,仿佛有着几座大山压着,怕自己坚持的毅力会崩溃!每每想到这些,我纠结的、不知所措的望着蓝天,眼泪也在纠结的打着转,仿佛看到了蓝天就看到了希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时常激励这自己,当我感到学习的压力和无助时,我会想到今年的高三狂欢夜,想到也许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同学,还有流泪的他们,来激发自己,使自己增强毅力,和向高考挑战的信心!对,向高考挑战。因为,我希望我的希望不再只是希望!因为,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要靠迈出的双脚,和伸出的双手来缩短,而不是靠空想的大脑!
看着无边无际的碧落下,我知道,那是我腾飞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