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啸山庄》读后感合集10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啸山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啸山庄》读后感1我并不喜欢看外国的名著,因为记清各个人物的名字就要花费许多时间,但不可否认这些书相对我们来说别有一番异域风情,它们更直观的展现出让人理解、感同身受的人性,反思自己的人生。
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恩肖先生带回孤儿希斯克利夫,对其的十分宠爱,显而易见,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其子亨德雷自然会不满,他强烈的嫉妒希斯克利夫,但我们谁又能要求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所以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嘲弄、贬低、辱骂,到恩肖死后,将其贬为奴仆,百般迫害,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而希斯克利夫的童年在亨德雷的皮鞭下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恩肖的女儿凯瑟琳就成了他忠实的伙伴,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亲密无间的成长,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成为青梅竹马的恋人。
但在父亲死后,凯瑟琳便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她去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从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她直白地承认,自己是爱林顿的,因为他年轻,长得俊俏,爱慕她,富有,可以让她成为当地最尊贵的女人。这是现实。而凯瑟琳却同样直白地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这是心底的爱。
对希斯克利夫来说,凯瑟琳的背叛令他失望,而她不幸福的婚姻又令他痛苦,在凯瑟琳死后希斯克利夫开始疯狂的报复,他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仇恨将他完全控制。但在弥留之际,他反思“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已不想报复,因为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正是这仅存的一点点良知让他拥有了最后的幸福,与凯瑟琳十几年的孤魂在旷野上携手同行。
《暮光之城》中爱德华说这部经典不是爱情故事,而是仇恨故事。但贝拉认为,他们的爱就是他们唯一的救赎精神,什么也不能分开他们——凯瑟琳的自私、自利,或者是他的邪恶,甚至是死亡。爱德华在之后与贝拉的感情问题中理解了希斯克利夫,切身感觉到希斯克利夫喜欢至爱,却无法得到,只能对他的情敌施加报复的那种感情,但他还是选择了宽容。
同样是禁忌之爱,却有不一样的结局。可以认为这是作者艾米丽的残忍,或梅尔的仁慈,但人物截然相反的性格,确实结局不同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结局。凯瑟琳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而贝拉却愿意冒牺牲灵魂的危险成为吸血鬼的一员。她们都有着自己的私欲,但贝拉却可以坦然的承认,凯瑟琳却为此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希斯克利夫,用复仇来度过余生;爱德华却是先选择救赎泥足深陷的贝拉,希望能离开,即便是没有成功,也能宽容贝拉在心底留一块空间给那个带给她快乐的人。他们都有嫉妒,但只有一个人拥有了宽容。
初读《呼啸山庄》我因为人物的极端而不能理解,再读,我却可以找到人物与自己或多或少的相似,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我可以理解凯瑟琳的选择,也可以明白希斯克利夫的苦楚,因为作者展现的都是最人性的一面。稍稍换位思考,当情当境,我也不一定会做出更好的抉择,因为我没有爱德华用100多年时间学会宽容、无私。但,作为凯瑟琳的我却不会在嫁给林顿后再与希斯克利夫纠缠;作为希斯克利夫的我,在已知与她再无可能后,会离开他们的生活,求一份眼不见为净。
现在的多数人都会先有心底的爱,然后和现实结婚。就像门当户对,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即便现在不会直白的说出,但成长环境不同,能坚持到最后的有多难。
网络流行“梦想就是用来破灭的”、“现实都是残酷的”这些说法。但万事成败靠的是自己努力的多少。选择“现实”没什么不好,但你不能只一味的从中索取,去填补自己因为这个选择而造成的伤害,不去付出,自欺欺人,埋怨不公,甚至采取极端手法,只让自己活在回忆里,活在幻想中。而选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就要学会互相磨合,梦想放到社会中总会有一定落差,人需要的是用宽容的心对待这些落差,一旦经营的好了,收获的也会是完美,不至于懊悔为了这个梦想自己放弃了什么。
《呼啸山庄》读后感2我心中困惑与迷惘是胡适为我擦去;春天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生机画卷。乡下有一大片水库,爸爸说那儿水都是黄河水过滤成这样清澈河水,这些水可以洗衣服、洗澡、烧开水、做饭。小河水简直发臭了,颜色也由青变成了墨绿色了!“风,这么大风啊。
书中希刺儿子小林顿,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极度地自私、虚伪、而且自幼就是没有半点人类最宝贵同情心,对待任何人言行举止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掩饰,包括对他表妹,这个曾经一度喜欢他表妹一味地作为利用工具。他和他来自画眉山庄妈妈伊沙贝拉独处了十几年,难道这会令他养成这样性格吗?我真很难理解,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这种性格,而是没法理解这个孩子思想和性格形成过程,我只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有点不够自然。而小凯瑟琳则不同,感觉比较真实,继承了她母亲自傲、坚强、任性,同时具备她父亲柔弱仁爱思想,就不再跟她母亲似有时会野蛮。凯瑟琳在她那个父亲埃德加死后,在他所结识人群中,唯有小林顿是她最为亲密人。即使被逼,她也同意了和这个表弟结婚,她已经没有选择。虽然有个和她同心耐莉,可是她只是个女仆人,不能给她以依靠,其实她也曾经梦想,小林顿能够奇迹般地和她站一条线。如果真能够这样,我想笑凯瑟琳即使不继承她父亲财产,同时也被她这个公公希刺压迫着,她也会觉得满足,对于一个存在仁爱之心女人,幸福爱情比金钱来重要。这一点和她母亲有很大区别,她母亲思想中有一种虚荣,因而常常会主动出击,导致最终迷使自己;而小凯莉能够默默地承受,这并不代表她不会反抗,只是时候没有到。
读到后半部,希刺和耐莉或小凯瑟琳对话和独白,看起来感觉是作者旁白,因为这些话确实很对,而且切中要害。自从希刺出走并发迹以后,他思想已经凝固了,就像《挪威森林》中得直子和木月一样,他总是活在自己记忆中。不过与不同是,直子他们采取是与世无争放弃,去自残,而希刺是把它自己所受一切痛苦又倒回去了,因为他思想中,只有这样才能抚平他那北撕碎心。也许在旁人看来,导致他心灵被撕碎原因可以慢慢忽略,但是希刺他做不到,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他是希刺。
小哈里顿不象他父亲,反倒象是希刺和埃德加综合,象埃德加一样羞涩,却没有了希刺专横 ……此处隐藏13918个字……厉这人适合恋爱不适合生活。只有她把希克厉看得那么透,又爱得那么深。毕竟她和他是灵魂伴侣。
希克厉与卡瑟琳这对,相爱不能相伴,好比《希腊古瓶咏》里面定格在一吻之前的爱人,“她将永远秀丽,你将永远爱”。或许正是因为不能得到,才能一直追求。一开始卡瑟琳初遇林敦,盛装回家,希克厉报以黑面;后来卡瑟琳临终相见,希克厉也有片刻背对。反之卡瑟琳也说过十分严厉的话,她明知希克厉不喜欢小孩子(因为两人心意相通,后文果然如此),却说希克厉将来惦记小孩子胜于她。为什么要把这点默契用于互相伤害,唉。
希克厉既非佳偶,也不是常见的令人喜爱得到男主角。还记得林敦的三个优点吧:年青俊俏、性格温柔、家财万贯,他有点像《飘》里面的卫希礼,但希克厉比得上白瑞德吗?一点也不。仔细想想白瑞德之为男主角,恰恰也满足这三个优点。电影版让奥利弗·劳伦斯当主角,改变成类似基督山那样复仇的绅士,怕是吓到观影的太太小姐,毕竟刚成书时的文字版就吓到了许多读者。为什么要塑造希克厉这种粗犷又邪恶的形象为男主角?前几天我读了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才有点理解。这是写出了现实的不完美之处。“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希克厉就不是让人舒服地代入的角色。他没有优点,没有美,只有爱,也只需要爱。大部分小说给主角堆上各种各样的美,这位堆满了爱。而且是纯粹的精神之爱,无关宗教,无关家庭,亦无关身体。好神奇呀。顺便写出了卡瑟琳的慧眼和信心。举个例子,爱人为了复仇吃苦受累倒也罢了,而主动娶仇人之妹,一般女人受得了吗?卡瑟琳竟然毫不嫉妒,反而知道用意之险而阻拦,因为她深知希克厉爱的是她自己。这就比有猜疑有嫉妒的爱深多了。
最后说一下,我跟毛姆还有译者的感觉相同,第二代的故事多余了。小卡瑟琳徒然美貌善良,没有大卡瑟琳的眼力胸怀,小林敦和哈里顿都配不上她。希克厉的结局得其所哉。毛姆引艾米丽的情诗,说明深居简出的艾米丽也曾深爱过,说明艾米丽既是卡瑟琳也是希克厉。感谢作者留下了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留待未来同样激情之人共鸣吧。
《呼啸山庄》读后感10旷野,西风,远处城镇,折杂草,崎岖地形,苍凉日落,避世生活,艰辛奔波,寂寞岁月,艾米莉勃朗特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尝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女子绝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小说《呼啸山庄》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一粒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丽动人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艺术魅力。
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好奇原由来自于模糊记忆中一部老电影片段。看那电影时年纪尚小,换频道瞎混时间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放这部片子。那个镜头把我吓住了: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凸凹不平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一个女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一类,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我扫了眼片名,顿时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就着孩童丰富想象力和自以为是理解力,我当场对片名作了想当然几种解释,现在看了书才知道当时全是曲解了对于这个有怪怪名字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了。可那魅影般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了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这本《呼啸山庄》了,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描写,饱含激情对话,性格各异人物,激起心中丰富情感浪花,悲喜无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艾米莉文字是活生生有灵性,它们在风中呼号,在矛盾中痛苦挣扎,在痴恋中撕心裂肺,它们点化了我拙钝心智,引着我进入那个癫狂,野性世界,各色人物脸或笑或泣,旋转着,在眼前变换着,冲突着,意乱神迷。寒假重读此书,再次陷入那个怪异梦魇。
是,梦魇。噩梦,没有城市,工业,时尚。只是荒野,田庄,嶙峋石,在旷野上飞奔爱,扑朔迷离眷恋,交杂无续恨。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欧肖爱情足以用“痴”来形容。阳光,甜蜜,欢笑不是他们爱情主要,而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他们爱主色调,造就他们近乎疯狂爱。凯瑟琳说:希刺克利夫就是我,我就是他……这种爱不被旁人理解,接受,和允许,他们于是在不断斗争,与周遭一切斗,可现实折磨他们,刁难他们,希刺克利夫被当作下人,没有地位,背景,修养野孩子,流浪儿低贱出生使他被剥夺了享受优裕生活权利,被粗鲁打骂,侮辱。他也放弃了曾有过成为一个体面绅士憧憬;而凯瑟琳是大小姐身份,理应嫁给像林淳那样少爷,他们从小产生美好感情也因此蒙上一层无法忽略阴影。命运弄人,他们没有走到一起,但他俩默契灵魂相依相偎,冲破一切束缚,试图越过难以逾越造化鸿沟紧紧握住对方手,但这危险爱使他们付出惨重代价,凯瑟琳重病而逝,从此二人阴阳两隔,希刺克利夫悲痛至极,爱人离去激化了他人性中报复阴暗面,他疯狂报复儿时对自己不逊辛德森和他儿子哈里顿,报复林淳和他妹妹伊丽莎白,曾经因凯瑟琳爱感化而深藏心底野性暴露无遗,日益尖锐直至占据他灵魂绝大部分,他变得恐怖而阴森。
艾米莉特意营造出诡异梦魇般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蹊跷神秘。灵魂,呓语,幻象,噩梦使故事有了传奇色彩,淋漓尽致展现了最深迷恋,最痴执著,最痛苦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野性与人物激荡情怀相得映彰,荒凉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了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爱深入人心,强烈撼动着人灵魂。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灵魂,而上一代人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影子,他人性复苏了,他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飘荡了二十多年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墓与凯瑟琳紧紧挨在一起,“这坟墓下人,有怎样不平静睡眠呢”,千言万语一句话,此情绵绵无绝期。一场惊天动地,生生死死,明争暗斗,剩下宁静旷野,柔风在草间飘动,死去人,活着人,情在绵亘,情无绝期。
小说叙述了一个受尽社会偏见和屈辱人用一生复仇悲剧故事。流浪儿希斯克里夫被呼啸山庄老欧肖收养为子,欧肖女儿凯琵琳挚爱着他;儿子亨德莱却憎恨他夺了父爱,以致老欧肖死后将希沦为奴仆。凯希二人探访画眉山庄时,凯爱上山庄长子林顿并与之结婚,希悲伤出走,三年后发财而归开始了复仇。他使亨坠落使其子吉默顿丧失人性,并诱他不受亨妹妹伊莎贝拉同他结婚生下儿子小林顿。凯死前生下凯茜。亨死后,希成为呼啸山庄债权人并将吉沦为奴仆,他迫使儿子小林顿与凯茜结婚,终于将两家财产都弄到手。细腻思想感情和高超艺术手法,使作品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作者埃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呼啸山庄》使她一举成名并享誉世界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