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读后感

时间:2023-02-17 11:54:14
《蒹葭》读后感7篇

《蒹葭》读后感7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蒹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读后感1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蒹葭》读后感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蒹葭》读后感3

我又梦回了三千年前那潺潺的溪水旁。那时东方刚刚破晓,清晨的雾气呵,把那一丛丛的芦苇笼罩在了一片诗情画意之中。夜游的蛐蛐还未离去,歌着那似乎永远也唱不完的曲儿。偶尔飞过一两只鸟儿,那明朗的叫声,让我的心,也随着溪水荡漾了起来。

三千年的时光荏苒,竟如白驹过隙一般短暂,三千年的红尘翻滚,三千年的世事无常,而这里的景致,竟丝毫未改。我带着三千年前你赠予我的折扇,漫步在水之湄,看着这风光旖旎,看着这岚烟缥缈。我低声讴吟,回味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凄美。远处那连绵的.青山,犹如羲之那刚劲有力的波磔一般,伫立在这雾气霏微的天空下。水、雾、山、岸,何处才有你的影子呢?

三千年前的你,盛装綝縭,袅袅婷婷地朝我走来。在清晨的雾霭中婆娑起舞,曼声歌唱。嫳屑随着微风轻轻飘动,你就那样翩然而至了。我深情款款地瞩望,看你开花的裙裾在风里轻飘,心情,仿佛你腰间的琅玕一般清澈、无羁。可你,却始终不肯让我走近。当天色晗晗,雾气将散之时,你却蓦然一笑,随着雾气,消失在了我的事业当中。如流星,似浮沤……

三千年了,我苦苦寻觅。你发际间的芳泽还萦绕在我的鼻尖,你眼神里暌离的伤感依旧在我眼前浮现。不相信你我就这样失之眉睫,跨越了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我前来寻你;漫步了三千年的悠长岁月,我前来寻你;飞过了三千年的浩瀚星河,我前来寻你。

如今,场景依旧却不见当日姽婳的你。少了你,天空,也显得岑寂……

《蒹葭》读后感4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蒹葭》读后感5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中水雾朦胧,氤氲开来,秋风瑟瑟,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弦。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里?该走向何处去追随她呢?

望着水面伊人若有若无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寻的理想,难以捉摸,空灵飘渺于远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还有那执着坚守的梦,什么时候能够清清楚楚地看见伊人,触手可得地抓住梦想呢?可正是因为伊人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的美,和那梦的余情不散与魂牵梦绕,才有了时刻奔赴梦想的坚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飘渺虚幻,梦想遥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梦难以逆向,路反转吗?想到这,又是多么无可奈何与惆怅叹息。

眺望远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与迷失中一定内心苦苦挣扎,犹豫不决过。到底伊人能否追寻到呢?梦中的世间是否能走进呢?最终如果还是求而不得是否会后悔不已呢?这个追梦过程中,正因为尽头的未知与对结果的幻想,才愿意去追寻即便得不得结果的结果吧。毕竟伊人正如世间美好,永远驱动着我们逐梦的脚步。一切答案尽在作者的不语和追寻的脚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我想,这个过程中,大多是内心的挣扎纠结和苦闷抑郁无法排解和真正诉说出心中的追求吧。尽管结果不尽人意,但不枉曾经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经努力过,认真过。

想想年过半百、满目疮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时,回想起当年的山高水长,或许更加懂得追求的意义,也感想当年的努力追梦的自己。那些年轻时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够以“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落潮起”地心态风轻云淡地讲述出来吧。也正是坚守梦想、执着寻求伊人的经历,才能给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无穷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会是触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静候我们能去找到她,拥抱她啊。梦想也不会从天而落的,它尽管可能遥不可及,但值得我们拼尽全力追逐实现它。愿我们都能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蒹葭》读后感6

初次接触到顾先生是在中学时候,当时还没有注意到顾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点他的皮毛而已,这些日子一直在读顾先生的这篇自序,收获颇多,对于古史辩方面慢慢有了点了解。首先要从顾先生的给我的印象上谈起。

顾先生有很广博的兴趣爱好,少年读书时就坚持宁可不精,不可不博,买书时祖母也说他好象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在学问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学问都装进肚子里,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时的热情,比如老师上课列出十几本重要的书,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读过的书目,又心想这些书还都是那么的有用,当时就像跑到书店把书抱回来,赶紧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记到九霄云外了。依旧大把大把的挥霍自己的青春。

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学习充斥着无聊和空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学问上的收获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想去拓宽知识面,又怕会影响到专业学习,在矛盾中挣扎的结果是出现最坏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种空虚中去,感到自己很堕落,更痛苦的是还留有一丝的清醒。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

想起顾先生文章中写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我知道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绝没有顿悟的奇迹,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细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侥幸取巧之心。

《蒹葭》读后感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意境极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意蕴无穷。

《《蒹葭》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